能够导电的多孔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诸如可充电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等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当前,很多导电材料都是无定型材料,或者缺乏长程有序的微观结构。如果能够向这些材料中引入结晶性,无疑有助于控制材料的电子流动、孔结构、表面化学和主客体相互作用,从而改善性能。然而可惜的是,现有的多孔晶态材料几乎都是绝缘体,无法进行很好的长程电荷传输。说到多孔晶态材料,估计很多读者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的确,从问世到现在的十多年时间内,MOF获得了空前的快速发展,在气体吸附、分离纯化、催化等领域表现不俗,成为了相当热门的材料界新星。不过,虽然以配位化学为基础的MOF合成容易、结构可预测、拓扑结构可调,很有希望发展导电材料,但实际上相关的研究并不太多见。引起长程电荷离域并建立广泛适用于此类材料各种结构的合成策略,仍然十分具有挑战性。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ffrey R. Long教授、杨培东(Peidong Yang)教授以及密苏里大学的Gary J. Long教授等研究者在导电MOF领域做出突破。他们将Fe2(BDP)3(BDP = 1,4-benzenedipyrazolate)MOF的一维孔道里μ2-吡唑桥联的三价铁离子核心进行部分还原,这样部分还原成二价铁的MOF中的吡唑桥联铁离子链可成为电子传输的途径,同时孔道内可插入平衡电荷的钾离子(K+)。所得KxFe2(BDP)3 MOF在母体框架内显示出完全电荷离域,电荷迁移率大幅提高,与相关领域的导电聚合物和导电陶瓷相当。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首先,作者合成了Fe2(BDP)3 MOF(图1a),并且这个材料在四氢呋喃(THF)里可以被部分还原得到KxFe2(BDP)3 MOF(0 < x ≤ 2)(图1c)。从晶体结构上可以看出,该MOF的金属节点是μ2-吡唑桥联的三价铁核心,并且在(001)方向呈一维链状分布(图1b)。电镜图可以看出来该MOF有针状形貌,大小分布在小于100纳米到20微米之间(图1d)。其中,(001)方向为顺着针状长边的方向,这也是预计电子传导的方向(图1e)。
图1. Fe2(BDP)3 MOF还原前后的晶体结构示意图以及电镜形貌。图片来源:Nat. Mater.
接着,作者通过一系列测试手段表征了部分还原产物。通过粉末X-射线晶体衍射(powder XRD),MOF晶体的晶态得到了保留,峰型基本不变,证明了还原成功实现(图2a)。相比Fe2(BDP)3 MOF拥有1230 m2 g-1的BET(Brunauer-Emmett-Teller)比表面积,还原后的K0.9Fe2(BDP)3 MOF和K1.1Fe2(BDP)3 MOF因为孔道被溶剂化的钾离子占据,BET比表面积分别下降到610 m2 g-1和430 m2 g-1的(图2b)。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显示部分还原后的MOF与Fe2(BDP)3 MOF具有类似的广泛的吸收谱(图2c)。其中,K0.9Fe2(BDP)3 MOF的吸收带高于1.2电子伏特区域的峰全部消失了,而随着钾的增多,KxFe2(BDP)3(1.1 < x ≤2.0)的1.40到1.49电子伏特之间的吸收峰逐渐回归(图2c)。K0.9Fe2(BDP)3 MOF的最大吸收出现在0.52电子伏特,并随着钾的数量接近2而逐渐消失(图2c)。这个现象表明在还原的中间态,中能隙极化子的形成,并有可能增强电子传导性质。在还原的初级阶段,中红外光谱显示KxFe2(BDP)3 MOF在2500-450 cm-1新产生了吸收峰,逐渐增强至K0.9Fe2(BDP)3,然后减弱(图2d)。
图2. KxFe2(BDP)3 MOF的表征。图片来源:Nat. Mater.
作者使用铁-57穆斯堡尔谱(Mössbauer spectroscopy)来研究电子局域(electron localization)效应(图3a)。穆斯堡尔谱在290 K下显示Fe2(BDP)3是低自旋三价铁的吸收(S=1/2)。对于KxFe2(BDP)3,x在0.0至0.8之间时,穆斯堡尔谱没有明显变化,尤其是没有高自旋态的铁出现。与之相反,在x在0.9至2.0之间时,高自旋二价铁(S=2)出现了,显示不完全电子局域化。低速扫描循环伏安法上显示的两个还原峰(图3b),验证了KxFe2(BDP)3是双电子还原并且可逆,这一结果也显示了该材料的电子离域性能。
图3. KxFe2(BDP)3 MOF的穆斯堡尔谱和低速扫描循环伏安谱。图片来源:Nat. Mater.
接着,作者使用闪光光解时间分辨微波传导技术(FP-TRMC)来表征材料的本征电荷传输能力。Fe2(BDP)3导电能力较低,其电荷迁移率μtot= 0.02 cm2 V-1s-1,在部分还原后提升到0.29 cm2 V-1s-1(图4a)。作者指出,传统测量MOF的导电率都是通过压片并且测试多晶薄膜的性能,这只能得到接触表面的导电数据,而通过非接触微波导电率测量技术可以得到材料的本征导电数据。对比前两者,单晶场效应晶体管测量方法不仅可以得到电荷传输数据,还可以研究载流子性能。作者于是用Fe2(BDP)3 晶体制成了FET设备,这个设备足够稳定用于测量变温四向接触直流导电率(图4b)。数据表明,部分还原得到的KxFe2(BDP)3材料,将平均电子迁移率从μe = 2x10-3cm2 V-1s-1的提升到了μe = 0.84 cm2 V-1s-1(图4c)。并且,测试得到的单晶场效应晶体管迁移率(FET mobility)(图4d)和FP-TRMC迁移率表明KxFe2(BDP)3材料在室温下沿铁-吡唑链方向产生电子离域效应,KxFe2(BDP)3材料是一维导体。
图4. KxFe2(BDP)3 MOF的电荷传输表征。图片来源:Nat. Mater.
总结
很久以前人们就希望能够探索以MOF为代表的多孔有机-无机材料的导电性能,也尝试了很多方法,并不算很成功。本文研究团队使用全新思维,将MOF的金属核心部分还原并插入钾离子,产生了电子通道,使得MOF具有了不错的导电性能。混合价态铁吡唑的一维链状结构在其中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晶态、可控结构和可调孔隙率的MOF中实现这一结果,对未来调控其导电性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为将来的进一步拓展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Electron delocalization and charge mobility as a function of reduction i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t. Mater., 2018, 17, 625–632, DOI: 10.1038/s41563-018-0098-1
导师介绍
Jeffrey R. Long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1
杨培东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761
(本文由叶舞知秋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