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烃的选择性C-H键活化是化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几年前,迟力峰教授团队就发现Au(110)面上吸附的烷烃分子可以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约170℃)发生端甲基以及次端基的C-H键活化并引发分子间聚合(Science, 2011, 334, 213)。该工作对于金催化的选择性C-H键活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之前的研究中,人们对于Au(110)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并不清楚,主要原因是反应过程中发生了从(1×2)重构到(1×3)重构的转变。由于Au(110)的(1×2)重构表面是具有热稳定性的表面,因此要澄清该问题,并探讨烷烃在Au(110)表面聚合反应的构效关系存在着障碍,即如何获得分子吸附的(1×3)重构表面。最近,迟力峰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报道了该工作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在烷烃上引入侧链基团或者使用低能电子束照射,可以获得全局(引入侧链基团这一方法)或者局部(低能电子束辐照的方法)覆盖了烷烃类分子的(1×3)表面。他们利用这些表面,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表征比较了(1×2)和(1×3)重构对于烷烃聚合反应的差异。
图1. 低能电子束(LEEs)辐照法构建覆盖了分子的Au(110)-(1×3)重构表面
实验结果证实,Au(110)的(1×3)重构表面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结构分析以及理论模拟表明,这种高活性来源于(1×3)沟槽内额外的一列金原子,这些金原子是表面具有较低配位数的金原子,符合之前人们在CO氧化中金原子催化能力研究的结论。该工作在精准的实验和理论计算中明确了Au(110)表面的催化活性位点,也为今后C-H键活化的催化剂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相关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J. Am. Chem. Soc. 上,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是苏州大学的迟力峰教授和张海明副教授,第一作者是苏州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孙科伟。
图2. Au(110)-(1×2)和(1×3)两种重构表面对于烷烃C-H键活化能力的比较
图3. 封面
该论文作者为:Kewei Sun, Aixi Chen, Meizhuang liu, Haiming Zhang, Ruomeng Duan, Penghui Ji, Ling Li, Qing Li, Chen Li, Dingyong Zhong, Klaus Müllen, Lifeng Chi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Surface-Assisted Alkane Polymerization: Investigation on Structure−Reactivity Relationship
J. Am. Chem. Soc., 2018, 140, 4820, DOI: 10.1021/jacs.7b09097
导师介绍
迟力峰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8377
张海明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8419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