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李新勇(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利用不同类型pyridinic N、pyrrolic N、graphitic N和oxidized N的含量与材料电催化脱氯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发现,Oxidized N可能是氮掺杂碳材料电催化1,2-二氯乙烷(DCE)脱氯产乙烯的主要活性位点,经DFT理论计算验证后发现,Oxidized N位点产乙烯的能垒最小为1.8 eV,pyrrolic N位点脱氯产氯乙烯的能垒最小为2.30 eV,证明Oxidized N是产乙烯的活性位点,并且反应中乙烯的选择性远大于氯乙烯的选择性。相关论文发表于ACS Catalysis 杂志,第一作者为甘国强,通讯作者为李新勇教授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陈爱成教授。
DCE的电催化脱氯主要是通过β消除机制反应,产物包括乙烯、氯乙烯、氯化氢以及氢气这些经济附加值较高的物质。这一反应具有“一石二鸟”的效果,既消除了DCE对环境的污染,又得到了经济能源物质,因此,其在化工和环境领域均表现出较高的前景。然而,这一反应目前在时间应用中比较难实现,因为目前对脱氯反应的机制认识比较薄弱,同时,反应中对产物的选择性较低。近些年,研究者开发出多种多样的金属基电催化剂(Pd, Pt, Au, Ag, Cu, Fe, Ni, Pb等)及碳基催化剂(如石墨电极、玻碳电极等),考察了其DCE脱氯的性能。氮掺杂碳、N掺杂碳材料,如N掺杂石墨烯、N掺杂碳纳米管、N掺杂碳纤维、N掺杂纳米金刚石以及N掺杂导电聚合物等,作为一种最有可能替代贵金属催化剂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氧还原、电解水、产氢、二氧化碳还原以及氮还原的反应。受这种普适活性的启发,作者将其应用于DCE的电催化还原脱氯反应,同样获得了满意的结果。通常,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氮掺杂碳材料的催化活性,需要尽可能多的暴露活性位点,因此,鉴定氮掺杂碳材料用于DCE电催化还原脱氯活性位点至关重要。虽然其用于氧还原,电解水、产氢、二氧化碳还原等反应的活性位点已初步研究并获得结果,但是,由于脱氯反应的复杂性,导致活性位点的确定仍然具有相当的难度。
作者研究利用多巴胺(DA)原位聚合沉积反应,制备了一系列表面氮掺杂碳材料(SNPC),将其用于DCE的电催化还原脱氯。考察了所得的SNPC材料的DCE电催化脱氯活性及产物选择性,分析了材料类型及电势对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H2-TPR后处理及XPS分析,考察了催化活性及产物选择性与pyridinic N、pyrrolic N、graphitic N和oxidized N含量的显著性关系,从实验上确定DCE在SNPC上的电催化脱氯反应活性位点,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分析DCE在四种类型N位上反应的能垒,进而从理论上证明实验所得结论。
作者以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为多孔基体,以多巴胺为氮源,利用表面N掺杂策略,将多巴胺在活性炭表面原位聚合沉积,经高温热解后,得到了表面N掺杂的多孔碳。活性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因此能够尽可能的暴露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同时这种表面氮掺杂策略能减少多巴胺的用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Figure 1.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synthesis of SNPC-x. (b−e) SEM images of SNPC-0, SNPC-1, SNPC-10, and SNPC-20, respectively; the inset images in (b)−(e) are the corresponding water contact angles.
为了探究SNPC-x材料用于DCE脱氯的催化活性位点,作者分析了材料的脱氯活性与吡啶N、吡咯N、石墨N以及氧化N含量的关系。作者将SNPC-10材料在200℃、600℃和900℃下H2还原,得到的材料随着还原程度的不同,各类型的N含量不同,然后以比表面积归一化的乙烯分电流(JBET surface area)与不同类型的N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所有类型的N含量与乙烯分电流均呈正相关,但是氧化N含量与材料的脱氯活性的线性关系最好,说明氧化N有可能是DCE脱氯产乙烯的主要活性位点。
Figure 2. (a−d) Dependence of the C2H2 partial current density on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N dopants at −2.75 V (vs SCE) for SNPC-x and SNPC-10 treated with H2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black squares represent SNPC-1, SNPC-10, and SNPC-20 from left to right. The red spheres represent SNPC-10-900, SNPC-10-600, SNPC-10-200, and SNPC-10 from left to right. (e) N 1s XPS spectra of SNPC-10 and SNPC-10-T.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实验结果,利用DFT计算对DCE在不同位点上反应过程中的能垒和态密度进行计算。结果发现,DCE脱氯生成CH2CH2反应中第二脱氯 (*CH2ClCH2•+ H+ + e-→ *CH2CH2 + HCl)是反应的速率决定步骤。氧化N位点反应的能垒最低为1.86 eV,说明氧化N位点是DCE脱氯成CH2CH2的催化活性中心。同时,第二步脱氢步骤(*CH2ClCH2•+ Cl•→*CHClCH2 + HCl)为CH2ClCH2Cl脱氯成CHClCH2的速率决定步骤。吡啶N位点的能垒最小为2.30 eV,说明吡啶N是产氯乙烯的活性位点。产乙烯的控速步骤的能垒低于产氯乙烯的控速步骤的能垒,也进一步证明了CH2CH2选择性较好。有趣的是,计算得到的PDOS显示,石墨N和氧化N的N 2p态比吡啶N和吡咯N的N 2p态更倾向于定位在一个更正的区域,这说明越正的N 2p位点越有利于CH2CH2的生成。
DCE具有较强的电子捕获能力,所以DCE在被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后,快速从电极上得一电子,生成活跃的带负电的离子*-CH2ClCH2Cl。然后*-CH2ClCH2Cl快速脱去一个Cl,生成氯乙基自由基,氯乙基自由基进一步脱Cl或脱H生成吸附态的乙烯和氯乙烯。最后,乙烯和氯乙烯共电极材料上解析,成为气态产物。
Figure 3. Calculated energy profile for the dechloridation of DCE into (a) CH2CH2 and (b) CHClCH2; (c) calculated PDOS plots of SNPC-x; and (d) illustration of the DCE dechloridation mechanism on the oxidized N site.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Identification of Catalytic Active Sites in Nitrogen-Doped Carbon for Electrocatalytic Dechlorination of 1,2-Dichloroethane
Guoqiang Gan, Xinyong Li*, Liang Wang, Shiying Fan, Ji Li, Feng Liang, Aicheng Chen*
ACS Catal., 2019, 9, 10931-10939, DOI: 10.1021/acscatal.9b02853
导师介绍
李新勇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9258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