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杨四海团队Nature Mater.:双位点分子筛高效催化生物质制烯烃

杨四海团队Nature Mater.:双位点分子筛高效催化生物质制烯烃

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产品,每年全世界产量约为4亿吨,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的基本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低碳烯烃主要由工业石油催化裂化制得,而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大部分化石能源本世纪将被开采殆尽。在化石燃料枯竭的未来,可再生的生物质被广泛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植物可以获取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近年来,发展探索能将生物质高效转为化学产品、液体燃料的高新技术是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生物质通过简单、高效地工业过程可以转化为重要的平台分子γ-戊内酯(GVL),而将γ-戊内酯进一步转化为丁烯则是连接生物质和化石产品的桥梁


分子筛、杂多酸、SiO2/Al2O3等固体酸可催化转化γ-戊内酯制丁烯,然而其存在副产物多、遇水易失活等重要缺点,不利于工业化生产。而由生物质制得的γ-戊内酯一般含水70%左右,很难直接利用。若将易溶于水的γ-戊内酯从水中分离出来,将消耗巨大的能量。近日,曼彻斯特大学杨四海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团队开发了一类含铌(V)和铝(III)的双位点新型MFI分子筛(NbAlS-1),通过铌(V)位点和布朗斯特酸的协同作用,在320 ℃、常压条件下,通过固定床反应可将工业制得的含水70%的γ-戊内酯水溶液直接转化为丁烯,丁烯得率高达>99%。这种分子筛具有极高的催化稳定性,在保持材料结晶性、孔道和酸性的完整性下可实现持续高效生产丁烯超过180小时,并可重复使用超过15次。


该研究团队采用一系列原位技术对分子筛精细结构、γ-戊内酯的吸附位点、活化过程和催化机理做出了精确的实验表征。其中,电子顺磁共振谱验证了铌(V)和铝(III)被同时引入分子筛骨架T型位点,这是NbAlS-1中产生协同作用的基础。铌(V)和铝(III)的同时引入,使得NbAlS-1同时具有路易斯酸和布朗斯特酸位点,且分子筛骨架酸性以及催化活性可以进行精细调控。催化实验结果表明,NbAlS-1分子筛可高效高选择性转化γ-戊内酯生产丁烯,催化性能远远超过作为对照的HZSM-5分子筛。实验条件下NbAlS-1催化γ-戊内酯转化率达96%,丁烯产率达80.4%;而不同铝/硅比的HZSM-5分子筛的γ-戊内酯转化率为75-92%,丁烯产率为33.1-44.1%。相比之下,没有掺杂铝(III)缺乏布朗斯特酸性位点的分子筛NbS-1的γ-戊内酯转化率和丁烯产率都很低,分别仅为32%和约7%。同时,NbAlS-1分子筛具有高稳定性,在含水体系(γ-戊内酯30 wt%水溶液)中工作180小时,重复使用超过15次,催化活性没有明显下降,而且分子筛的结构和酸性位点也几乎没有变化。

图1. NbAlS-1骨架原子及γ-戊内酯催化转化研究。图片来源:Nat. Mater.


接下来,该研究团队使用原位同步辐射X-光衍射、同步辐射X-光吸收谱等技术系统地研究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数据表明,γ-戊内酯在NbAlS-1分子筛孔道内中有两个独立的结合位点,位于分子筛直型孔道和折型孔道的交叉处附近。γ-戊内酯在双位点NbAlS-1分子筛孔道中的吸附构型(下图c)与其在单位点的HZSM-5(下图a)和NbS-1(下图b)分子筛孔道中的吸附构型不同,这意味着三种分子筛中存在不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当路易斯酸和布朗斯特酸位点单独存在时(HZSM-5和NbS-1),只能作为γ-戊内酯的“单齿”结合位点(下图d、e、g、h),而在NbAlS-1中,这两种酸性位点存在协同作用,γ-戊内酯通过环内氧和羰基氧与铌(V)和布朗斯特酸的螯合作用更好地吸附在孔道内(下图f和i)。该研究团队认为,NbAlS-1的优异催化活性依赖于以下两点:(1)γ-戊内酯在骨架孔道内的高度限域吸附;(2)所得骨架的布朗斯特酸性大大降低,使得丁烯产物可以从催化剂表面快速脱附,从而避免进一步反应形成各种环状副产物和焦炭。

图2. 吸附GVL的HZSM-5、NbS-1、NbAlS-1结构模型。图片来源:Nat. Mater.


中子非弹性散射实验结果揭示了γ-戊内酯在NbAlS-1分子筛孔道中吸附和反应的历程。γ-戊内酯吸附在NbAlS-1分子筛上,C-O-C键和C=O双键振动发生明显变化。反应温度300 ℃,从实验上观测到C-O键断裂;升高温度至320 ℃,C-C键发生断裂,生成丁烯。这些结果从原子水平揭示了C-C和C-O键的活化和断裂过程,进而直接解释了NbAlS-1分子筛对生物质平台分子的高效转化(下图c)。目前,该团队正在进行对双位点新型分子筛的系统研究,相信可以开发出这类材料在更多催化转化中的应用。

图3. 中子非弹性散射揭示反应机理。图片来源:Nat. Mater.


小结


杨四海教授团队首次设计合成了含骨架铌铝双位点的分子筛材料,可应用于高效催化转化生物质来源的γ-戊内酯制备丁烯。文中对生物质有效的吸附和转化机理的研究,为未来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方向和思路。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林龙飞博士。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Quantitative production of butenes from biomass-derived γ-valerolactone catalysed by hetero-atomic MFI zeolite

Longfei Lin, Alena M. Sheveleva, Ivan da Silva, Christopher M. A. Parlett , Zhimou Tang, Yueming Liu, Mengtian Fan, Xue Han, Joseph H. Carter, Floriana Tuna, Eric J. L. McInnes  , Yongqiang Cheng, Luke L. Daemen, Svemir Rudić, Anibal J. Ramirez-Cuesta, Chiu C. Tang, Sihai Yang

Nat. Mater., 2019, DOI: 10.1038/s41563-019-0562-6


导师介绍

杨四海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7878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相关文章
阿拉丁
老年学Q1区期刊征稿进行中
FEMS Journals历年主题
分享您的投稿习惯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复旦大学
瑞士巴塞尔
KA
浙江大学
中国医科院
南开
亚琛
中国科技大学
上海交大
中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