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如何让论文成功发表并被广泛传播、应用和引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声望和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科研工作者在确保论文质量的同时更需要精挑细选投稿期刊。正在兴起的开放获取(OA)期刊,也为他们提供了论文发表的新选择。与传统学术期刊相比,OA期刊优势明显:快速发表、不受卷期及页数约束、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无限制地访问和下载论文全文等,能给论文作者及其研究成果带来最大的曝光度。正因如此,近年来OA期刊发展迅猛,深受科研工作者欢迎。通常,OA期刊采用与传统期刊类似的同行评审制度来控制论文质量,并会向投稿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以维系运营。然而OA期刊中的这一“商机”也吸引来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出版商,他们创办期刊的目的不是为了推进学术研究,而只是为了营利,这种期刊绝大多数没有同行评审,无论多烂的论文只要给钱就可发表,被称为“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科研工作者如果一不小心落入这些期刊的圈套,轻则文财两空,重则声誉受损。那么如何识别这些垃圾期刊呢?
图片来源:Wikipedia
早在2008年,来自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图书馆员、副教授Jeffrey Beall就开始着手调查这种“给钱就发”的垃圾期刊,2012年他开通了“学术开放获取(Scholarly Open Access)”博客,推出了一份可疑期刊的黑名单,并将其称为“掠夺性期刊”。随着这份黑名单的广泛传播,Jeffrey Beall也在学术界和出版界迅速蹿红,2013年他更是在Nature 杂志上的一篇题为“Investigating journals: The dark side of publishing”的文章中爆料了出版界的这一黑幕。[1] 在他看来,这类垃圾期刊经过虚假包装后打着OA的幌子,而实际上并不提供或仅提供低质量的同行评审、论文编辑等出版服务,通过邮件向作者邀稿,以快速发表、较低的稿件处理费用、邀请加入编辑委员会等诱饵吸引他们投稿,有的甚至在论文接受后才告知作者需要交纳相关的费用。受害者大多是那些对学术出版还不熟悉的新人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急需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一旦上当,想要夺回论文的版权可谓是难上加难。
爆料黑幕。图片来源:Nature [1]
这些垃圾期刊的“经营”套路很深,有时一些资深的科研人员也会中招。可一旦你投稿给他们,不但发表要钱,就算你后来突然发现其真面目想要撤稿,一样要先交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害者曾在邮件中这样描述他在“掠夺性期刊”上的惨痛经历:某一天我收到了X杂志的邀稿邮件,他们声称自己是新期刊,急需稿件,由于X杂志的题目和内容也与我的研究领域相符,我就将自己在某次会议上的一个口头报告整理成了论文,并投了过去。很快我被告知论文接受,并收到了一份979美元的发表费用账单,然而在这之前我并未被告知有任何费用,于是我撤销了提交申请,并在随后将论文发表在一家合法的Y期刊上。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谁知几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的那篇论文竟然在X期刊上发表了,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将这一情况告诉了Y期刊以澄清自己并非“一稿多投”,并要求X期刊将自己的论文下架,好在Y期刊的编辑最终决定不把这算作重复发表,但奇葩的是,我又收到了一份X期刊的撤稿费账单——319美元!我瞬间感觉自己被“绑架”了。[2]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Beall不定期的更新着黑名单,2015年他更是毫无忌讳地在推特上爆料说将自然出版集团(NPG)的合作出版商Frontiers加入了他的黑名单中。Beall的这一举动自然招致了大量批评者的反对,因为Frontiers是合法的著名OA出版公司,并且旗下有多种杂志已被SCI收录。Frontiers in Cognition 副主编Daniël Lakens在推特上反击说“连Frontiers这样的出版商都被列入了黑名单,这说明Beall的黑名单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即他的评选标准完全依赖于个人直觉而非确凿的数据”。Beall则表示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原因则是他收到了大量电子邮件抱怨作者在Frontiers的用户体验太差。Beall甚至列举了Frontiers in Psychology 和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等杂志上一些富有争议的论文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 由于Jeffrey Beall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联系他,将自己遇到的可疑的“掠夺性期刊”或“掠夺性出版商”的信息提供给他,在他的评估下这份黑名单上的出版商数量从最初的18个扩展到了923个,并且囊括了882个期刊及101个虚假网站。
Frontiers上榜惹争议。图片来源:Twitter
当然,这份“黑名单”也挡了很多人的财路,一部分出版商向Beall发送邮件,申辩自己的期刊并不符合他所提出的任何一条“掠夺性期刊”的标准,要求将其从名单中除去。事实上,Jeffrey Beall的黑名单上确实存在一些“无辜”的期刊和出版商,为此他也允许名单上的成员上诉,并组织了一个三人评审小组来决定这些期刊和出版商的最终命运。也有出版商不断地向其所在大学的领导发送邮件诋毁他是如何损害他们的声誉,并扬言要起诉Beall。更有甚者,声称自己收到来自Beall方面的勒索邮件,要求交出5000美元就可以让期刊从黑名单上下架。然而,对Beall攻击最厉害的并不是这些出版商,反倒是那些在他“黑名单”期刊上发过论文的研究者和一些大学的图书管理员,他们认为Beall对OA期刊的诬陷阻碍了OA产业的发展。
2017年1月,这个神秘而又备受争议的“黑名单”突遭关闭。[4] 对于原因,Jeffrey Beall在随后发表在Biochemia Medica杂志上的一篇题为“What I learned from predatory publishers”的文章中解释道迫于他所在学校的压力,他不得不关闭“学术开放获取”博客,并撤下“掠夺性期刊”名单,否则他将丢掉工作。[5] 对于这一说法,校方予以否认,并在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杂志上发文回击。[6]
Jeffrey Beall的掠夺性期刊黑名单突遭关闭。图片来源:Nature
然而一个黑名单倒下了,总有另一份黑名单站出来。
就在Jeffrey Beall的“掠夺性期刊”黑名单被下架的5个月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家公司Cabell表示将在接下来推出他们的“掠夺性期刊”名单。此这之前他们已经发布了一份值得信赖的期刊“白名单”,其中包括了约800家出版机构,不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新的“黑名单”只面向那些付费订阅“白名单”的用户。据了解,这份“黑名单”的建立也获得了Beall的帮助,截止到去年5月26日,已经囊括了3900多份期刊。该公司宣称他们制定了一套目前为止最科学、最客观的评价体系来判断期刊是否应该出现在其“黑名单”上,例如通过在线搜索或联系作者和期刊的方式来评判是否存在虚假编辑、论文剽窃和名不副实的同行审议流程等问题。当然,期刊或杂志也可以主动联系Cabell以确认自己是否“榜上有名”,并且可以获得详细的入选理由和一年一次的申诉机会。[7] 此外,全球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在其网站上也提供了一份“白名单”。[8]
“黑名单”固然好但是寻之不易,倘若科研人员能够自己识别“掠夺性期刊”岂不更好?早在Beall的“黑名单”还健在的时候,渥太华医院研究所的Larissa Shamseer就对生物医学领域的“掠夺性期刊”(93个,来源Beall的“黑名单”)、合法OA期刊(99个,来源PubMed Central)和合法订阅式(包括混合式)期刊(100个,来源Abridged Index Medicus)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掠夺性期刊”的13个显著特征(下图所示),比如:期刊范围涵盖生物医学和非生物医学领域、官网上有拼写和语法错误、承诺快速发表、要求通过邮件投稿、联系邮箱地址并非机构而是类似Gmail和yahoo的邮箱等等。为了帮助研究者区别这类黑期刊,他们更将这一结果于2017年3月发表在BMC Medicine 杂志上。[9]
Larissa Shamseer的“掠夺性期刊”识别标准。图片来源:BMC Medicine[9]
为了揭开“掠夺性期刊”的丑陋嘴脸,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Katarzyna Pisanski等人更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时两年的“钓鱼行动”。他们虚构了一位名为Anna O. Szust的女科学家的身份,向数百家期刊发出编辑职位申请,坐等“掠夺性期刊”上钩。[10] 结果表明,在发出申请的120个Beall的“掠夺性期刊”中有40个同意了Szust的求职申请,并且丝毫没有怀疑过她的简历(点击阅读详细)。
虽然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始报道“掠夺性期刊”的各种消息,但是这并未遏制住这类期刊上的发文数量。在我国,也有学者建议有关部门做一份中国版的“掠夺性期刊”黑名单,凡是我国作者在“上榜”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律不得作为学术成果,其版面费也不得通过科研经费报销。但“掠夺性期刊”打而不倒的根本,在于科研圈的确存在发表论文的庞大需求。别说“掠夺性期刊”,就算是那些非OA的传统正规SCI期刊,也时不时地爆出为发论文而造假的丑闻,比如前SCI期刊、曾经的施普林格(Springer)旗下期刊Tumor Biology,在2017年就因投稿人涉及伪造同行评议撤下了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间的107篇中国医学论文。[11]
不可否认,这里有一部分制度上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中论文发表数量是一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而很多科研人员正是靠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而解决评职称、科研业绩考核、获得学位等问题。因此在呼吁研究者们远离“掠夺性期刊”的同时也需改进现有的学术评价系统。
最后,希望我们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增强识别“掠夺性期刊”能力的同时也能加强自律,学位基金诚可贵,科研声誉价更高!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news/investigating-journals-the-dark-side-of-publishing-1.12666
2. https://www.nature.com/news/illegitimate-journals-scam-even-senior-scientists-1.22556
4.https://www.nature.com/news/controversial-website-that-lists-predatory-publishers-shuts-down-1.21328
6.https://crln.acrl.org/index.php/crlnews/article/view/16837/18435
7.https://www.nature.com/news/pay-to-view-blacklist-of-predatory-journals-set-to-launch-1.22090
8.https://www.nature.com/news/open-access-index-delists-thousands-of-journals-1.19871
9.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17-0785-9
10.https://www.nature.com/news/predatory-journals-recruit-fake-editor-1.21662
11.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77-017-5487-6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