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陈书文 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柔性生物电子
2024/03至今 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医疗装备科学与研究院副研究员 教育海外人才项目获得者、湖北省人才项目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小米青年获得者 联系方式:shuwenchen@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医学中心(群英路) 主要从事生物界面柔性传感与智能感知研究。共发表论文24篇,累计引用超过1900次,学术影响力H因子为20。其中,以第一作者在Nat. Rev. Bioeng.(1篇), Adv. Mater.(2篇), Adv. Funct. Mater. (1篇) ,Adv. Energy Mater.(2篇), Nano Energy(2篇), ACS Appl. Mater. Inter.(1篇), Adv. Healthcare Mater.(1篇)等国际一流刊物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3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10篇,累计超过1900次; 研究兴趣: 面向极端或空白场景、极限或反常新奇性能、智能友好高集成的柔性可穿戴或微植介入诊疗材料、器件与微系统 2020/10-2024/02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Institute for Health Innovation & Technology (iHealthtech)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Chwee Teck Lim教授; 2016/09-2019/12,在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周军教授(含胡彬/段将将教授指导; 2013/09-2016/06,在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曹霞教授(含王中林院士指导) 具有材料科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生物医学的交叉研究背景。学术理想是针对人类健康、智能生活和生物医疗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开展人体界面柔性传感治疗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 更多 >
生物界面柔性电子:传感及调控材料、器件与诊疗微系统 按器件类型分: 1. 柔性/仿生电生理(如脑电、肌电、心电、胃电等)传感与调控(如电刺激)器件; 2. 柔性/仿生力学(如超声、触觉、流速、压力、拉力、模量)传感器与电子皮肤; 3. 柔性/仿生生化(如汗液、组织间液体、伤口渗出液等体液的显色或电化学反应)传感器; 4. 柔性/仿生/微型/智能集成系统(如柔性电路、AI、诊疗一体、多参数监测等); 按创新技术特点分: 1. 极端功能材料或新型加工工艺:电极材料、敏感材料、界面黏附等材料 2. 可穿戴柔性微诊疗器件与系统 3. 深穿透、微植介入柔性诊疗系统 围绕体内临床应用场景,基于超声、微植介入器件,进行深探测、监护治疗,并根据需求开发微电子电路和无线模块,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目标疾病的智能识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