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94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内活动   >  于晓宇教授研究团队2024年第4次组会(发布人:胡海霞)
于晓宇教授研究团队2024年第4次组会(发布人:胡海霞)
发布时间:2024-05-14

于晓宇教授研究团队2024年第4次组会

 

一、会议时间:2024年5月11日 14:00-16:30

二、会议地点:经管大楼477会议室

三、参会人员(25人)

于晓宇老师;博士:陶奕达、孟晓彤、何琳、常焙筌刘希鹏博士生:马晓书、曹港、虞曦凯、尚俊茹、王冬玲、张紫嫣硕士生:赵文静、李天元、杨南、姚豆豆、俞俊宇、何月飞、李博伦、蒋宗寰、秦佳音林红英、刘晓莉、依力米冉·斯干旦、胡海霞准研一马思镇

 

四、会议流程:

1. 博士后、博士、硕士RP进展汇报(8分钟);

2. 点评人进行点评,其他同学补充,汇报人简要回应(6分钟);

3. 老师进行点评并总结(10分钟)。

五、会议内容

Part 01王冬玲汇报《人工智能与商业生态系统的交汇: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作者:王冬玲)

点评人观点(孟晓彤、曹港、陶奕达、虞曦凯、何琳、马晓书):

1.建议将综述回顾独立在文献回顾之外,明确综述主题。

2可以考虑对相似概念进行辨析,在核心概念部分可以对目前研究关注的新概念进行界定。

3. 建议和研究主题结合解读关键词的网络图,同时突出“整体框架图部分”研究主题,进一步细化研究主题部分的内容。

5. 文献检索与分析部分是不是可以考虑分析一下“研究热点演进分析”,文献分析中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层次与研究概述中的类别研究存在重复,建议纳入中文文献。

6. 研究结果部分不清晰,可以考虑分不同视角来回顾。

于老师:

1. 不能为了综述而陷入许多繁杂的文献中,要多思考,学习朱秀梅老师、陈晓萍老师研究综述的范式。

3. 在综述体现AI与商业生态系统,明确研究AI与商业生态系统的什么。

4. 研究展望与AI和商业生态系统无关,没有体现AI与商业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并且,研究展望不深刻,并不是根据现有研究有哪些主题才提出哪些展望。

5. 为什么要研究商业生态系统类别。商业生态系统研究是否有类型学的研究?而且此处并不是类型的问题,只是简单的罗列。

6.建议从环境视角理解商业生态系统。

Part 02 杨南汇报《高管特征、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基于机器学习的经验证据》(作者:杨南)

点评人观点(曹港、林红英刘希鹏):

1.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方向不一致,现实背景更多强调的是高管会影响数字化转型,但是理论背景说的却是高管对绩效的影响。

2.研究评述不准确,一方面主要是说了企业绩效,和数字化转型没什么关系;另一方面缺少理论上的一些依据支持。

3.数据处理部分:建议再丰富一下预测变量的数量,数据训练集和测试集数量划分问题,可以关注哪个因素更加重要,更能预测企业绩效/数字化转型。

4.需要明确的理论贡献和研究gap是什么。

5.数据需要丰富在运行结果

Part 03 刘希鹏汇报《数据解码:深度挖掘与实战分析》(作者:刘希鹏)

团队成员问题讨论

1.想了解采用word2vec模型能否实现人工智能能力词典的构建?

2.想知道可否使用类似方法开发种子词典?

于老师建议:

1.设计与数据挖掘相关的经管类微课程、微专业;

2.将机器学习算法写入到《组织与管理方法》教科书中,对内容进行丰富;

3.将自己的研究进行拓展,形成技术壁垒,包括基础数据的扩充和持续性处理,4.前沿数据的数据挖掘与模型构建,使用多模态数据进行系统性科学问题研究

Part 04 赵文静汇报《SME growth based on composition-based view in emerging market: A mixed methods analysis》(作者:赵文静

点评人观点(陶奕达、张紫嫣、马晓书、王冬玲):

1. 回归结果和组态结果矛盾,考虑去除回归结果,回归结果的控制变量再明确下:年龄、性别等。

2. 复合式竞争,去谈因果推理和效果推理

3. 服务高端化的测量方式

4. 考虑补充非高成长的结果

5. S5组态命名方式

6. 能力互补的结论不成立

7. 明确企业成长的定义,补充文献回顾部分

于老师建议:

1. 画下调节交互项的图

Part 05 胡海霞汇报《失败经验如何影响新药创新?失败经验时机的视角》(作者:胡海霞

点评人观点(陶奕达、尚俊茹、俞俊宇):

1.归因理论属于微观层面的理论,不适合用于解释宏观现象。

2.研究GAP不够清晰,研究问题与理论模型不匹配。

3.假设推导比较简单,失败归因简单化了,应该考虑导致早期、晚期失败更复杂的一些情境。

4.关于早期、晚期失败经验的界定,药物在临床试验前失败和临床试验期间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只考虑失败的数量来去测量失败的经验,可能会扰乱结果。

5.假设的内容有问题,目前的假设论述的是晚期失败经验比早期失败经验更利于企业未来新药创新,但是自变量有两个。

6.从相关性的结果来看,好像早期失败经验和晚期失败经验和新药创新都是正相关;还有是相关性两个自变量相关系数为0.619,可能有点大了。

于老师建议:

1.未来新药创新能否作为因变量,拿经验(公司层面)去测量未来新药创新存在层次上的跳跃,可能会有共同方法偏见。可以研究机制或者调节,从理论上验证为什么对总数会有影响。

2.从理论角度来讲,是否一定要做比较,不清楚。计量上衡量比较,不仅仅是看系数大小。直觉可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晚期失败比早期失败更有利。方法角度,提假设需要更好地说明晚期失败比早期失败更有利于新药创新。

3.回到药品研发临床的不同阶段,一般性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和哪些理论更相关,更适合解释。

4.一类的晚期失败经验对一类的新药创新起到作用,因变量仅用新药创新单薄。

Part 04 总结

1. 应该关注研究概念的界定,尤其是相似概念的区分;

2. 多层次主题,应该明确回答的主要研究问题,突出重点;

3. 研究模型与研究问题需匹配,注重当前研究空白,对话现有文献;

4. 学习与掌握机器学习算法,利用它解决我们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Part 05 参会感想

在本次组会上,聆听了师兄师姐最新RP研究进展,在此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研究的思维方式,也更多的明白,一个好的研究需要我们不断从老师和师兄师姐那里汲取建议,也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去迭代与更新。希望自己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素养,找到自己的长处,并不断深挖。

——马思镇

 

本次组会会议组织:总协调,胡海霞;会议记录,秦佳音;摄像,蒋宗寰;时长控制,林红英;问卷计分,刘晓莉。

 

编辑:马思镇、胡海霞

审核:孟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