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0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及论文
成果及论文
[1] 吴迎微, 王文丽, 赵汉青. 历代治疫处方中连翘的本草考证[J] . 中医学,2021 ,10(5) :626-631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代本草及治疫处方记载的连翘基原及功效进行考证,发现宋以前使用的连翘为藤黄科湖南连翘及其同属植物,具有散结消肿、利尿通淋之功,侧重于下焦,宋以后木犀科连翘逐渐成为主流商品,具有清心泻火解毒之功,侧重于上焦。连翘主因其清热解毒之功在宋以后广泛出现在治疫处方中,用于痄腮、白喉、麻疹、杨梅疮、烂喉痧等疫病。本考证可为临床疫病治疗提供参考。
[2] 赵汉青, 王志国. 论中医药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方法研究的意义[J] . 中医学,2018 ,7(5) :282-285
摘要:多源异构是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之一,以数据为导向研究中医诊疗方法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构建泛化模型是解决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共享、扩展中医数据研究范围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中医药多源异构大数据具有复杂度高、语义丰富、分布不均、客观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中医药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以多源异构大数据模型为主要切入点,讨论了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中医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方法的重要性,阐述了基于病证结合的中医药多源异构数据是未来中医药大数据重要构成部分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3] 赵汉青, 罗杰, 王志国.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中的信息安全挑战[J] . 中国数字医学,2019 ,14(8) :92-93+117
摘要:目的:分析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中面临的信息安全挑战。方法:以医疗健康线上服务模式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调研及系统分析法观察行业问题。结果:随着国家十三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迅速。在此领域出现了许多诊疗服务商,提供远程问诊、药品配送、诊后随访等服务,相应的规范管理、风险把控等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健康信息安全与隐私泄露问题应当及早引起注意。结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具有信息安全隐患,亟需多方位研究和解决。
[4] 赵汉青, 王志国. 试论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 中医杂志,2013 ,54(16) :1358-1359
摘要:采用叙述与论证的方法,总结目前中医临床处方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并对开展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
[5] 赵汉青. 中医临床处方规范与预评价系统的探索性研究[D]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方剂配伍的实际规律,研究中医方剂的数学表达方法以及中医药基础数据的信息化方法,从多层面对中医临床处方进行规范,寻找中医师临床过程中开具处方时主观随意性较强、缺乏规范约束、书写字迹不清、药物剂量用法不明、滥用药材、配伍不当及开具大处方、不合理处方等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构建一个基于预评价模式的中医临床处方评价体系,并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实践。方法:1.运用文献法分析和系统方法分析研究中医临床处方规范,通过收集与中医处方规范的有关文献资料、中医方剂配伍理论资料、古今文献中对方、药、证的相关论述研究资料等,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把临床中医师开具处方时的所有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放在
[6] 许恒, 张金民, 张雅绮等. 近10年易水学派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 医学研究与教育,2022 ,39(2) :29-40
摘要:为了分析和探讨近10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易水学派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并导出近10年易水学派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工具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发文量、研究团队、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检索。研究共纳入相关文献2 397篇,得到关键词3 649个,关键词聚类得到17个;有53位作者发文量大于5篇,发现以张保春、任北大、刘桂荣、姚文轩、李付平、董尚朴等学者为代表的三个较大学术影响力团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李东垣和脾胃学说,近5年开始重视明清时期其他易水学派医家,近两年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出了一定成果,但总体分析对脏腑辨证理论等研究略显不
[7] 李福海, 赵汉青, 王雪红等. “运脾化浊”思想的临证运用[J] . 中国医药导报,2021 ,18(32) :143-146
摘要: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从医八十余载,崇尚脾胃思想,深入研究并发展了现代湿病理论。运脾化浊理论是其学术思想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80年代,路志正教授即提出北方多湿论,百病皆因湿作祟,其中内生浊邪是其湿病理论特色,所谓内生浊邪,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之产物,亦是人体重要致病因素,包含体内稠浊之精微物质不能转输停滞,以及内生湿浊、痰浊停留,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而为病。通过恢复脾胃运化功能治疗浊邪为患,称为运脾化浊。路志正教授在80余载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对内生浊邪治疗多以脾胃为中心,并兼顾他脏,所谓持中央、运四旁,用药轻灵活泼,多能取效。运用运脾化浊观念,治疗现代内科疾病,有很好的效果。笔者跟师
[8] 刘彩凤, 赵汉青, 李思婷等.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 . 世界中医药,2020 ,15(16) :2397-240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具有软坚散结功效的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具有软坚散结功效的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的RCTs,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4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西药组vs西药组、中药组vs西药组,在总有效率、甲状腺结节直径缩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
[9] 张景惠, 赵汉青, 王泽文等. 单纯性肥胖与中医脾胃理论应用[J] . 医学研究与教育,2022 ,39(3) :54-59
摘要:单纯性肥胖是指无明显疾病诱因而出现的肥胖症,多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所引起。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具有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患者接受程度高等优点。中医脾胃理论作为中医临床应用中重要的实践理论基础,在指导单纯性肥胖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结合近年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经验分析单纯性肥胖病因病机,系统论述中医脾胃理论在单纯性肥胖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10] 赵汉青, 王志国. 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数据库构建的初步探讨[J] .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 ,(1) :100-101
摘要:在目前中医方剂数据库研究建设的基础上,从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的数据源及数据结构,提出了基于关系模型数据库的构建方案。通过对预评价数据流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进一步明确了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数据库的构建工具、资料来源和数据标准化方法,完成了对该数据库建设方案的初步探讨。
[11] 李福海, 王雪红, 刘灵等. 自拟升清益智汤治疗气虚痰阻型脑梗死后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效果[J] . 中国医药导报,2022 ,19(33) :116-119
摘要:目的 探讨自拟升清益智汤治疗气虚痰阻型脑梗死后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0月河北省易县中医院脑病科气虚痰阻型脑梗死后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尼麦角林、胞磷胆碱、奥拉西坦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升清益智汤。两组总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认知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中对照组脱落5例。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评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
[12] 王祎宁, 李辰, 李萌等. 经典名方黄连汤的古今文献考证研究[J] . 中医学,2021 ,10(5) :670-677
摘要:黄连汤出自《伤寒论》,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之一,自产生起被历代广泛使用,同名方剂较多,但药物组成与功效在历代传承中出现了多个版本,故对该方的考证成了重中之重。本研究从古代文献考究和现代临床研究两方面进行整理分析,运用文献分析法寻其历史源流,认为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清半夏、大枣为黄连汤基本组成药物,阴阳失调、寒热夹杂为其治疗的基本病机,现代研究认为本方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炎性疾病,为本方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13] 秦杰, 郭春霞, 郭子布等. 中药院内制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况及改进思路探讨[J]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 ,38(12) :2802-2806
摘要:用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主要中药院内制剂有透解祛瘟颗粒、清肺排毒合剂、银翘藿朴退热合剂、荆防藿朴解毒合剂、益气固卫合剂、麻杏清肺颗粒、肺炎清解颗粒等。中药院内制剂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可适用于轻症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易感人群等。为进一步提高中药院内制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医疗机构今后应加大投入,从管理、临床、科研等多个环节着手,在剂型、给药途径、疗效及其机制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深入研究;按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研发中药院内制剂,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防疫形势。
[14] 赵汉青, 江依法, 葛鑫等. 基于中药药性加权计算的中医方剂评价方法[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 ,17(20) :303-304
摘要:目的:构建中医方剂智能分析方法,对中医处方进行数字化分析处理,得到该方剂的具体功效及适应症。方法:通过构建中医方剂数学模型,将数字化信息进行权值计算,把计算数值放入中医知识库中进行匹配查找得到分析结果。结果:经测试该分析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对于经典方剂测试功效与实际功效的对比其准确率可到达83.3%。结论:该方法能够用于中医方剂的评价,具有一定推广使用价值。
[15] 赵汉青, 王志国. 试析中医魂、魄理论的发生学原理[J] . 光明中医,2013 ,28(5) :882-883
摘要:精、气、神是中医理论中构成人体的三大基础要素。其中,精、气学理论自提出起便被各代医家广泛接受并得到健壮发展,而作为总司人精神意识活动的神似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其理论方面仍存有很大空缺,以至于当今中医界对魂魄理论知之甚少,其临床应用几乎为空白。本文将从中医魂魄理论的发生学角度入手,诠释中医魂魄概念,力求论述真实的中医魂魄理论发生轨迹。
[16] 方梦鑫, 李家谦, 司念等. 脾胃系疾病相关中成药合理使用建议[J]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 ,20(23) :204-206
摘要:随着中成药在群众中的广泛应用,其应用误区随之凸显。团队在前期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当前脾胃系疾病相关中成药误用现象,分析相应的处理办法,归纳脾胃系疾病相关中成药合理使用建议。脾胃系疾病相关中成药的应用注意事项,涉及中成药剂型、特殊体质人群、饮食搭配、服药时间、辨证用药等问题,以此促进群众面对脾胃系疾病可选择更为精准的中成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中成药利用效率。
[17] 赵汉青. 基于数据驱动的中医精准诊疗模型研究[D]
摘要:数据驱动指以数据作为主导因素的决策支持方法,从广义的角度看,所有的行为都是数据驱动,从狭义的角度看,数据驱动的对立面是经验驱动,在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建模、数据分析三个过程后,杂乱的数据就可以转换为决策支持的结果。“精准医疗体现的个体化医疗理念,与传统中医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本研究提出的“精准诊疗指将中医的精准性放到数据和数据的相关关系上解读,通过改进和引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对蕴藏中医知识资源丰富的经典文献和中医医案及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和可视化梳理,实现对“病—证的不同状态和阶段的精确分类,找到“症—病—证—治的精准对应规律,进一步优化辨证论治的
[18] 吴远, 王莹莹, 刘璇等. 海内外针灸戒烟文献类别和质量分析研究[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 ,30(6) :2210-2213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海内外针灸戒烟文献的类别和质量,了解其研究动态和评价方法,为今后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以知网、万方、Pubmed、Embase等数据库为基础,应用统计和文献计量法,对海内外期刊针灸戒烟文献的类别和质量分析比较。结果:获得国内文献136篇,海外62篇。文献构成比比较:临床试验国内65.2%,海外55.2%,其中大样本文献国内4.5%,海外21.9%;随机对照试验国内12.5%,海外64.5%;综述国内11.1%,海外29.3%;其它国内23.7%,海外17.2%。结论:国内文献种类丰富,融入辨证论治特色。但存在临床设计简单、缺乏随访和远期戒断率观察及RCT样本量不足、缺少系统评价
[19] 雷新霞, 王志国, 赵汉青. 中医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化研究路径探析[J] . 环球中医药,2017 ,10(3) :340-343
摘要:中医症状、体征是中医诊疗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其术语规范化是信息化时代实现诊疗信息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中医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化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通过检索近十年文献以及查阅相关专著,分别从中医症状学、语言学、文献学、逻辑学、信息学角度介绍中医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化的研究进展,分析中医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规范化路径进行探析。
[20] 赵汉青, 李辰. 近十六年中药饮片处方数据宏观分析与建议[J] . 中医学,2018 ,7(4) :241-247
摘要:目的:了解全国中药饮片处方使用情况,探索处方质量与合理性评价方法。方法: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收集2001~2016年公开发表的包含中药处方数据和中药饮片使用数据的文献,通过统一的筛选标准和数据处理方法提取所需信息,运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2498篇,入选71篇,汇总自2001至2015年全国51家医疗机构2,243,799张处方数据。经分析,有91.89%的处方所含药物在20味以内,平均每剂药品重量为212.51 ± 31.02 g,平均每剂处方费用为23.81 ± 12.22元。结论:处方合理性评价方法应考虑增加处方所含药味数在20味以内、处方平
[21] 刘思鸿, 赵汉青, 高宏杰等. 一种基于中医“君臣佐使”理论的加权网络模块划分优化方法[J] . 中国中药杂志,2021 ,46(22) :5936-5943
摘要:网络药理学构建的疾病-基因-药物的多层次网络,可以从整体上预测药物靶点,已经被广泛用于中医方剂药物物质基础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然而目前大多研究在构建药理网络时将所有的中药在复方中的药效作用都做均一性处理,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也缺乏对于多个成分间协同作用机制的深入挖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以群体协同为核心的网络模块划分方法,同时参照中医君臣佐使理论对药理网络进行加权处理,以痰瘀同治方为例,构建其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药理网络,寻找网络中的群体协同模块,并结合网络拓扑分析,对比加权前后的网络变化,探索寻找网络核心节点的新方法,从而找到影响复方功效的核心药物。结果显示,该研究提出的以群体协同为核心
[22] 王文丽, 吴迎微, 赵汉青. 历代治疫处方中黄芩的本草考证[J] . 中医学,2021 ,10(5) :650-655
摘要: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其有效率高达94%,“清肺排毒汤配方中使用黄芩治疫的相关研究目前并不完善。本文通过查阅历代记载过黄芩的本草专著,发现黄芩来源较为一致,古今差别不大。纵观历代黄芩治疫的记录,黄芩最早用于疫病的治疗可追溯至汉代,从晋代至清代的治疫文献中也均有记载,直到近现代仍被今人沿用。由此可见,黄芩在历代治疗疫病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历代黄芩如何治疫,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历代黄芩的性味,功效,含黄芩的治疫方剂加以整理,研究和归纳,使得黄芩治疫功效更加明确,更好地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
[23] 张峰源, 李佳琳, 张璐雨等. 饮食对健康人体脉象影响的探讨[J] . 中医学,2022 ,11(5) :976-979
摘要:饮食对健康人体脉象的影响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并使用脉诊仪观察健康人群饮食前后脉象的变化,主要从理论上探索各脏腑将外来物质转化为机体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这一过程中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健康人群进食前后的桡动脉运动参数的变化,推理进食之后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变化,来阐述古籍中关于“胃气的理论。研究发现饮食前后的双手关脉的脉象参数变化显著,说明进食过程中,脾经和肝经参与程度较高,且参与程度与性别有关。但由于本次实验研究在设计、实践操作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许多问题还尚未阐明,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工作以验证相关推论。
[24] 赵汉青, 王志国. 基于改良算法的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方法[J]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21(1) :216-218
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改良算法的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方法,可以对中医临床处方组成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方法:采用数学方法,在中药药性加权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并使用两个临床常用处方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对中医经典处方酸枣仁汤的分析,发现养心安神药占全方权重的0.46,故可推断出结果为本方主要由养心安神药构成;对中医经典处方龟鹿二仙胶的分析,发现补阳药药味数量为1种,所占全方权重为0.56,补阴药药味数量2种,共占权重0.38,故可推断出结果为本方主要由补阴药构成,以补阳药辅佐。结论:该方法可以对中医临床处方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分析。
[25] 刘灵, 高龙霞, 李萌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医案类聚》痿证用药规律分析[J] .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3 ,36(2) :88-94
摘要:目的 分析挖掘《医案类聚》中治疗痿证医案中的用药规律,为痿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搜集整理《医案类聚》中古代医家的医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提取处方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3.5)对处方数据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等分析,得到古代医家治疗痿证的用药规律。结果 经过筛选,共涉及医家38人,纳入医案157案,共166诊次,总用药频次1 596次。常用中药味多甘苦,主要归于肾、肝经,高频药物为当归、牛膝、茯苓,常用药对有当归-牛膝、虎胫骨-牛膝等,核心方药组成以虎潜丸为基础加减。结论 《医案类聚》中各医家治疗痿证的常用药物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清利湿热、
[26] 任俊清, 佟甜甜, 梁碧颜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27位国医大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用药规律分析[J] . 中医临床研究,2022 ,14(34) :116-120
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国医大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国医大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医案数据,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对医案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中药频次统计、中药属性分析、聚类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7位国医大师185诊次医案。中药频次结果显示共得到高频中药前五种为白芍、茯苓、枸杞子、甘草、当归等,药性多为平、温,药味以甘为主,药物多归于肝、肾经;经聚类及复杂网络分析发现核心方剂为二仙汤、四君子汤、逍遥散和左归饮。结论:国医大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擅长肝脾肾三脏同调,以固肾为本,兼以柔肝健脾
[27] 王俏, 何婧, 陈盈等. 冠心病的循证医学诊疗平台设计思路[J] . 信息与电脑,2013 ,(1) :119-120
摘要:冠心病是目前医学上很难在早期就得到确诊并治疗的一类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急剧增加。根据目前社会冠心病的发病情况,我们利用循证医学原理设计一个关于冠心病诊断、分型分级、治疗及预后的诊疗平台,帮助医生自动化分析。
[28] 赵汉青, 江依法, 叶晋. 基于高精度计算的中医加速度脉象图研究[J] .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2 ,29(5) :872-875
摘要:为了从中医脉象图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在总结传统加速度脉象图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高精度加速度脉象图计算算法,能够适应大数据量、高分辨率的全数字脉象图分析要求,优化了加速度脉象图绘制流程,减少了噪音对数据分析的影响,提高了图像细节辨别能力。同时还运用频谱分析手段对高精度加速度脉象图进行分析,克服了传统加速度脉象数据噪声多、损失大的缺点,发现了新的中医平脉、滑脉、弦脉的加速度频谱图特征点,能够对中医脉象图在其加速度计算频域层面进行识别。
[29] 雷新霞, 王志国, 赵汉青. 浅谈活血化瘀法、通经活络法与软坚散结法[J] . 中医学报,2018 ,33(5) :793-795
摘要:中医治法是衔接辨证和选方的中心环节,在辨证论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活血化瘀法、通经活络法与软坚散结法均是以祛除体内病理产物为主要功用的治法,三者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但是由于作用于病理产物的方式不同,故在临床治疗中产生的效果亦各不相同。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血瘀证初步形成阶段,此时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但尚未聚集于某部,呈现为点状;通经活络法,其主要作用是通畅分布在经络上的线状病理产物;软坚散结法以软化消散病理产物为主,作用于局部的包块,即面的病变。因此在临床运用中,需要根据病情酌加选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30] 刘彩凤, 赵汉青, 王志国. 软坚散结法在妇科临床应用概述[J]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 ,44(4) :452-456
摘要:近年来以结节、硬化、斑块、息肉等为病变特点的包块类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通过临床观察和查阅文献发现包块类疾病在成年女性表现尤为突出,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宫颈息肉、卵巢癌、输卵管阻塞等。软坚散结法治疗这些疾病在改善患者症状、缩小包块大小、减轻西药副作用及预防复发等方面疗效显著。主要检索近5年应用软坚散结法治疗妇科包块类疾病的文献,发现治疗妇科包块类疾病常用的方法可分为祛邪软坚散结法和扶正软坚散结法两类,选药以祛痰软坚散结药、理气软坚散结药、活血软坚散结药、通络软坚散结药、解毒软坚散结药、益气软坚散结药为主。参考文献33篇。
[31] 邵葭琳, 赵汉青. 从“亢害承制”原旨探析刘完素火郁理论内涵[J] . 医学研究与教育,2022 ,39(6) :53-57
摘要:刘完素是河间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亢害承制学说与“火热论学说在其学术体系中颇具有其代表性。《内经》中最早出现“亢害承制这一概念,其具体内涵经由后人不断扩充,如刘完素基于然界的种种物候现象,进一步联系人体病理生理现象对这一概念的具体意义作出阐述,与此同时,火邪致病说亦十分受到刘完素的重视,他基于病机十九条对六气致病说进行再发挥,不仅大为丰富了火热疾病的种类,更是创造性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论断。而通过考证大量资料,笔者认为“郁证学说为联系“亢害承制学说与“火热论学说的内在桥梁,而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不断对郁证学说进行补充,故下文据此展开论述,相信通过相关学说的梳理将更有利于刘完素的学术
[32] 王祥配, 何丽云, 赵汉青等. 健脑益智散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J] . 新中医,2015 ,47(6) :197-199
摘要:目的 :观察健脑益智散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方法 ,对口服健脑益智散为主治疗的病例,并且住院疗程达到15月以上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收集2009年以来的完整病例患者48例,有效率达到68.7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健脑益智散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安全有效。
[33] 李萌, 赵汉青, 王璇等. 五风内障病名与概念溯源[J] . 中医学,2019 ,8(2) :87-90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古籍中对五风内障的记载,追溯其病名演变过程,了解其概念形成和内涵。通过对比五风、内障等相关眼科内容,以加深对五风内障的理解。
[34] 赵汉青, 闻晶, 王志国. 基于时域分析的心脉同步信号时差图提取方法研究[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 ,32(1) :203-205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分析的,通过阈值计算得出单周期信号并计算心电、脉象信号时差值的方法。将中医脉诊信息通过计算机采集得到脉搏数据,对比心电图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同一射血周期内的血液传播时间,并逐点描绘成图。此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可定量计算等明显优势,是中医诊断现代化的一种新的方法,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应具有有良好的应用空间和研究价值。
[35] 何家琪, 梁碧颜, 李辰等. 经典名方枇杷清肺饮的古今文献考证[J]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 ,20(10) :84-87
摘要:枇杷清肺饮是国家发布的经典名方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此研究通过搜集相关古籍文献,从枇杷清肺饮的方源、病机、主治、煎服方法、临床应用等进行辨析,结果发现,枇杷清肺饮为清代的祁坤《外科大成》首创,由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6味药组成,历代基本上对于其药物组成、方义、功效主治无太大争议,主要用于肺风粉刺,病因病机多由肺经郁热,功效为清泻肺热,解毒消肿,清热凉血;记载炮制较多的是枇杷叶,只有2处选择炙桑白皮;剂量方面桑白皮均为二钱,黄连黄柏均为一钱,枇杷叶有一钱、二钱、三钱之分,甘草有三分、五分、一钱的记载。后世医家将此方应用于泻肺、和胃、清热、消痰、呕逆、热咳、脚气、妇人产后
[36] 赵汉青.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冠心病鉴别诊断方[J] . 化工之友,2011 ,30(12) :191-192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在冠心病诊断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在冠心病鉴别诊断领域的应用仍为空白。本文从冠心病的鉴别诊断入手,选用基于LM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目前中国医疗场所对冠心病及其他疾病的诊断方法,就如何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冠心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给出了具体的样本信息数字化方法,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
[37] 邹亚楠, 余丞浩, 赵汉青. 淫羊藿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J] . 中医学,2022 ,11(2) :167-175
摘要:淫羊藿是传统补阳类中药,味辛、甘,性温,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等功效,中医常用以治阳痿遗精,小便淋沥,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等。淫羊藿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木脂素类、多糖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淫羊藿对骨代谢、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临床常以成方制剂或中药处方形式治疗骨骼、内分泌、生殖、循环等系统疾病及肿瘤疾病。本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近十年国内外淫羊藿相关研究文献,对淫羊藿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淫羊藿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38] 赵汉青, 李辰. 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的古籍修复管理平台的设想及意义[J] .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 ,0(5) :85-87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古籍资源管理方式和古籍修复管理流程亟需进行现代化变革,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的古籍修复管理平台势在必行。通过对当前古籍修复档案管理及古籍修复过程中存在的四项重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化改革方法,设计了面向知识服务的古籍修复管理平台基本功能模块,并阐述了其重要性,对推动古籍修复现代化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39] 赵汉青, 王志国.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学派文本分类研究[J] .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8 ,27(12) :7-11
摘要:目的:探索机器学习方法在中医学派文本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将数字化纯文本中医文献分为伤寒、外科、儿科、女科4类,选择Bigram作为特征分词方法、TF-IDF为特征提取方法、Chi-square为特征降维方法,基于Lib SVM和Lib Linear两种分类模型将待分类文献放入模型进行分类预测。结果:训练得到Lib SVM模型正确率为0.9375,Liblinear模型正确率为0.9231,编号1-5的文献分类结果符合预期。结论:机器学习对中医文献识别分类具有普适性良好、正确率高、测试速度快的优点,适合中医学派文献资料的文本分类研究。
[40] 刘洋, 李萌, 李辰等. 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古今文献考证研究[J] . 中医学,2021 ,10(5) :699-706
摘要:苓桂术甘汤作为流传千年的经典名方之一,后世医家对其记载众多。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分析记载苓桂术甘汤的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文献,对其出处、药物组成、剂量、用法和剂型、方义、道地药材及炮制方法、现代临床应用等进行考辨分析,为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证据支持。考证认为,该方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并脉证第十二篇》,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其中甘草炙用,其余三味药物均为生品,现代剂量遵循临床疗效和用药习惯按一两 = 3 g进行折算,即茯苓12 g、桂枝9 g、白术6 g、炙甘草6 g,原方为汤剂,用1200 ml水煮以上四味药物,煎取药液600 ml,分三次服用,由于汤剂服用的不便
[41] 苏锦, 李萌, 滕越等. 经典名方当归饮子古今文献考证[J] .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3 ,45(2) :129-135
摘要:当归饮子作为经典名方之一, 最初记载于《严氏济生方》, 主要用于治疗病机为血虚风燥的各种皮肤疾病。本研究通过查阅历代古籍及现代相关文献, 从处方源流、药味组成及加减变化、药味剂量及煎服法、方义及功效辨析、药材基原及炮制、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当归饮子进行了文献整理分析和总结。经考证共发掘古代文献80余种, 现代文献170篇, 认为本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10味药组成, 配伍相对恒定, 以水煎内服为主, 对以血虚风燥为基本病机的皮肤病症有较广泛的应用, 古今变化不大, 争议较小, 为当归饮子的复方制剂研发提供更全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