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成本效益高的优点,已成为新一代储能器件的理想选择之一。然而,锂硫电池还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硫和Li2S自身的绝缘性导致转化反应过程动力学缓慢,实际容量利用率低;其次,作为中间产物,多硫化锂(LiPSs)在大多数有机液体电解质中存在显著的“穿梭效应”,可溶性硫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穿梭,使反应界面恶化;此外,严重的体积变化(80%)导致硫正极的力学性能下降。因此,通过合适的催化材料的设计,构建具有优异固硫性能和提升硫的转化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课题组孙林教授与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合作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D-Band Center Modulation of Metallic Co-Incorporated Co7Fe3 Alloy Heterostructure for Regulating Polysulfides in Highly Efficient Lithium-Sulfur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在Co7Fe3合金催化剂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热处理温度的调控,引入了额外的Co原子形成了具有异质结构的Co7Fe3Co催化剂。将该催化剂添加到科琴黑(KB)中形成载硫正极材料(S/KB/Co7Fe3Co),基于S/KB/Co7Fe3Co正极的锂硫电池显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C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圈后可逆比容量仍超过500 mAh g-1,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46%。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解释了额外Co的引入,能改变Co7Fe3合金催化材料的d带中心位置,有效增强催化剂对多硫化锂中间体(尤其对短链的Li2S2和Li2S)的吸附和催化转化性能。
该工作通过简单的热处理温度的调控在Co7Fe3合金催化剂中引入额外的Co原子以形成Co7Fe3Co异质结构。具体来说,首先在去离子水中溶解了适量的Fe(NO3)3·9H2O和Co(NO3)2·6H2O,并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随后,对所得溶液进行干燥处理,将得到的固体混合物置于管式炉中,在高纯氮气氛下,于600°C热处理2 h,得到Co7Fe3Co。当热处理温度过低时会形成Co7Fe3纯相。而当热处理温度过高时(如800°C),则会引入新的物相如Fe。所得材料的形貌表征见图1。
图1 Co7Fe3Co的制备流程图及形貌、元素组成分析
如图2所示,结合DFT理论计算和原位拉曼光谱测试深入研究了Co7Fe3Co对多硫化物的催化转化机理。结果表明,额外Co原子的引入能有效改变Co7Fe3合金材料的D带中心位置,使其对多硫化物的吸附能力得到增强,抑制了多硫化物的溶解,并且提升了多硫化物的催化转化动力学,从而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综合电化学性能。
图2 原位拉曼光谱及DFT理论计算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1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