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神经与精神科学著名学术刊物《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在线发表了以我校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生林栋等为第一作者、题为“LHPP, a risk factor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egulates stress-induced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 through its histidine phosphatase activity”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鉴定了抑郁症风险因子LHPP的分子底物,并揭示了LHPP通过其组氨酸磷酸酶活性参与调控长期压力状态下的抑郁样行为。
磷酸化是生物体内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常发生在底物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残基上。此外,组氨酸上也可发生磷酸化修饰,但由于研究较少而被称为“隐藏”的磷酸化。LHPP是一种组氨酸磷酸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表明,LHPP的编码基因为抑郁症的风险关联基因之一,但其在大脑以及抑郁症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通过选择性敲除脑内的LHPP基因,此项研究发现,LHPP缺陷本身并不引起抑郁样和焦虑样行为,但可促进长期压力状态下所诱导的抑郁样行为,表明LHPP在应激过程中起保护作用。而后,该研究进一步鉴定了组氨酸蛋白激酶NME1/2是LHPP的底物,并筛选了LHPP中组氨酸磷酸酶活性位点。最后,通过一系列功能挽救实验表明,LHPP通过自身组氨酸磷酸酶活性调节小鼠对CSDS的易感性。总之,该研究不仅揭示了LHPP在抑郁症中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同时为阐明抑郁症发病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
《分子精神病学》是Nature出版集团旗下的重要学术刊物,也是自然指数期刊之一。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生林栋、硕士生李陆辉和博士后陈文兵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潘秉兴研究员和费尔康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以及面上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