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自噬是一种通过溶酶体系统降解细胞内受损或不需要的细胞器的过程。它可以选择性地降解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细胞器。大量研究表明,选择性自噬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欧阳亮研究员课题组长期从事人类重大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原创药物靶标识别、小分子药物开发以及药理学机制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 J Control Release 2022,J Med Chem 2023, Acta Pharm Sin B 2022,J Med Chem 2023,J Med Chem,2023)。基于此,四川大学欧阳亮课题组通过回顾最新研究,综述了选择性自噬的分子标记物和重要信号通路及其在癌症中的重要作用,并对靶向选择性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在抗肿瘤治疗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分析。该研究近期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上。
团队探讨了选择性自噬的分子机制及选择性自噬在不同癌症中的作用,对靶向选择性自噬途径的抗癌化合物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根据这些发现讨论了针对选择性自噬过程的未来抗癌策略。由于靶向选择性自噬的药物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低,选择性自噬过程复杂,并且缺乏选择性药理学试剂和生物标志物来剖析化合物对各种形式的自噬和细胞反应的精确影响,目前将机制研究转化为临床活性药物仍然具有挑战性。我们应利用现代检测方法来改进未来发现和验证选择性自噬药物的方法。探索和思考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小分子化合物、络合物、联合药物和药物的功能重定位,进一步开发更具选择性和有效性的靶向选择性自噬的抗癌药物,开展更多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和临床研究,从而更好地靶向选择性自噬,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
四川大学护理创新研究中心22级硕士刘佳希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21级博士研究生吴永亚为本论文第一作者,王贯副研究员和欧阳亮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