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57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员介绍   >  麦亦勇
麦亦勇 教授 国家杰青    
  • 教育背景

    1997.9-2001.7: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士
    2001.9-2004.3: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
    2004.4-2007.3: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博士
                               导师:颜德岳院士 

  • 工作经历

    2007.4-2008.8:  美国卡博特(CABOT)公司,技术服务专员(气相二氧化硅/硅橡胶部)

    2008.9-2012.3:  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博士后
                                 合作导师:Prof. Adi Eisenberg

    2012.3-2013.3:  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Research Associate

    2013.5-2013.11: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访问学者(Prof. Klaus Müllen课题组)

    2013.3-2018.6: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正高)/博士生导师

    2018.7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学术成果

    光电功能材料是芯片、能源存储与转化等国家重大科技发展目标领域的核心材料,其主要研究目标之一是获得材料的构效关系和实现性能的优化。为此,实现材料的有序化是必要条件之一。本课题组致力于用高分子溶液自组装方法解决光电功能材料的有序化难题,拓展高分子自组装方法,构筑新颖的多维多尺度光电功能材料。主要成果包括:(1)在一维材料方面,解决了石墨烯纳米带液相分散难题,实现其可控有序化,获得了性能优异的纳米带自组装光电功能材料和基于纳米带组装体的半导体器件(场效应晶体管等),将纳米带研究拓宽至液相体系和超分子范畴。(2)在二维材料方面,建立了双模板界面自组装通用方法,实现了二维多孔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孔结构、厚度等关键参数的精确调控,并开发它们在能源存储(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和转化(水分解、O2/CO2/N2还原等)领域中的应用,揭示构效关系。(3)在三维材料方面,通过嵌段共聚物精准溶液自组装,获得有序双连续结构组装体,填补了20余年来该相图的空缺,并以此为模板精准构筑了双连续结构光电功能材料,揭示该结构在能源存储与转化、催化、超材料等光电应用中的优势。迄今已在Nat. Mater., Nat. Commun., JACS, Angew. Chem., Adv. Mater., CCS Chem., ACS Nano, Chem. Sci., Macromolecules, ACS Macro Lett.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0余篇,论文被引用10000余次,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2021 Top 1% 高被引中国学者(化学);授权专利10余项。受邀在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Nano Today, Trend in Chem.等权威综述期刊上撰写综述10余篇,并受邀参与撰写高分子自组装权威专著《大分子自组装新编》。研究成果并多次被Nature Rev. Mater., Prog. Polym. Sci., Angew. Chem., Adv. Mater.等权威期刊,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报,Wiley MaterialsViews等网站报道

    • 科研项目

      主要承担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1项。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及跟踪计划)。

      华为企业合作项目等。

      主要参与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石墨烯纳米带的聚合物功能化与可控自组装”。

  • 学术兼职

    (1)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评聘委员会委员

    (2)高分子系副主任

    (3)上海交大-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4)《Nano Research》,《SusMat》(Wiley), 《Molecules》,《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青年)编委

    (5)《Macromol. Rapid. Commun.》等专业期刊客座编辑

    (6)中国化学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


  • 荣誉奖励

    (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2023 ChemComm Pioneering Investigator

    (3)2021 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高被引中国学者(化学)

    (4)2021 Wiley人物访谈

    (5)2019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6)2018 “唐立新”优秀学者奖

    (7)2018 上海市高等学校特聘教授跟踪计划

    (8)2014 上海市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9)2009-2011 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奖学金

    (10)2009 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教学工作

      本科生:《大学化学》(面向校工科大平台),《物理化学实验》(化学专业)。

      作为大学化学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一等奖(集体),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

    人才培养

    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10人,硕士10人,学士9人;其中1人受聘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青年拔尖人才),2人受聘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

    团队现有助理研究员2人,博士后3人,博士生7人,硕士生4人。

    学生获得荣誉和奖项:

    (1)国家奖学金7人,其它各类奖学金20余人次;

    (2)获得国家留学基金(CSC)资助8人,分别到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进行合作研究1-2年;

    (3)国家“思源”博士后计划1人,国家博新计划1人,上海市超级博士后4人;

    (4)上海市优秀毕业生4人,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4人;

    (5)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2人(全校每年10名);

    (6)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人(全校每年20名,含提名);

    (7)指导本科生参与大创、PRP、莙正等项目;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多人获“莙政学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