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79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2019年第十三届郑州国际化学研讨会通知
2019年第十三届郑州国际化学研讨会通知
发布时间:2019-09-20

2019年第十三届郑州国际化学研讨会》学术报告

应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和Francois Mathey院士邀请,巴黎高等师范学院Christian Amatore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Pak Hing Leung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肖文精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廖建教授,复旦大学张俊良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王从洋教授等专家来我校参加“2019年第十三届郑州国际化学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时间:2019923(周一)

地点:主校区化学馆208学术报告厅

学术报告:

上午

9:00-9:30             开幕式

9:30-10:10         Prof. Christian Amatore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厦门大学)

First Evidence for Homeostatic Control of Reactive Oxygen/Nitrogen Species inside Macrophages during Phagocytosis

10:10-10:50       肖文精教授(华中师范大学)

Visible Light Induced Controlled Radical Reactions and Beyond

11:00-11:40       廖建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Advances of Chiral Sulfoxide Ligand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

下午

15:00-15:40         张俊良教授(复旦大学)

Sadpho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

15:40-16:20         王从洋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Manganese Organometallic Catalysis

16:30-17:10         Prof. Pak Hing Leung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Organometallic Catalysts for Asymmetric P-H and As-H Addition Reactions

 

报告人简介:

Christian Amatore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科研主任,曾任法国国家总统科技顾问。Amatore教授主要在电分析化学和生物电化学领域以及有机金属均相催化化学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并建立一系列理论和实验新方法,将电化学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解决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机理性问题。他曾获得CNRS银奖、英国皇家化学会Bourke奖和Faraday奖等多项奖励。2013年,Amatore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Pak Hing Leung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教授,1986年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多伦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89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任教授职务,2005年受邀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数理学院化学和生物化学系创始负责人。Leung教授主要研究合成中的立体化学,有机金属化合物及其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并进行了手性金膦配合物在抗癌研究中的应用,在相关领域发表180篇学术论文。1998年被新加坡国立大学授予杰出大学研究员奖,先后荣获NTUNUS颁发的16项优秀教学奖。Leung教授目前还担任新加坡理工学院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研究生化学工程专业顾问职务。

肖文精: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院长。2000年于加拿大Ottawa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化工部开展博士后研究;2002年02月至2003年08月担任美国Materia, Inc.研究科学家;2003年9月回国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ChemPhotoChem》、《Eur. J. Org. Chem.》等杂志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入选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曾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主要围绕碳/杂环导向的绿色化学合成,设计并发展新试剂、新催化体系和新反应,包括可见光促进的光氧化还原催化的可控自由基反应、叶立德化学、手性配体和催化剂设计合成。迄今已在国际著名期刊如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近20篇。

廖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在中科院成都有机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材料系、化学系从事导电高分子、弹性体材料设计及性能研究和手性膦配体设计及不对称催化氢化研究。20062月回国后被聘为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研究员,并任不对称合成与手性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2009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09月调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任研究员。2012年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2014年任天然药物与临床转化实验室主任。现主要从事新型手性配体设计、发展新不对称催化方法以及将所发展的方法应用于天然产物合成的研究工作。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包括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Catal. & Synth., Macromolecules, Chem. Eur. J.等)上发表学术论著30余篇,获准和申请了发明专利近10项。

张俊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7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科隆大学H. G. Schmalz教授小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至200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何川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至2017年,作为教授、博导工作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17年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兴趣主要涉及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包括烯炔与小环化学、不对称催化,近年来设计和发展了一系列手性膦催化剂和配体。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东方学者(跟踪)、上海市浦江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撰写英文专著章节6章,并作为主编之一参编《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 II》第4卷。

王从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57月至20076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得第三十八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全国化学类共两人)。20079月至20103月在德国明斯特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得洪堡奖学金资助。20104月入选中科院化学所化学所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识别与功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在开发新型的锰族金属催化体系并应用于惰性化学键,如C-HC-C键的高效活化转化新反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秀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作为学术骨干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科技部973项目)2项; 2011年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的仪器支持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