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30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一、团队简况

  储能与环境催化技术团队起源于2012年学校特色学科团队“新能源材料”项目的支持,2018年初基本形成现有规模,2019年8月搬迁至新校区后正式组建,团队负责人为周成冈。目前团队成员有吴金平、周成冈、杨丽霞、高强、韩波、孙睿敏、蔡钊等7人,现有研究生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9人。

     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宽、梯次优。入选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1人、湖北省“楚天学子”1人,入选校“腾飞计划”1人、“摇篮计划”3人、“地大学者”3人、“朱训青年教师奖励计划”2人。当前,杨丽霞任洪山区第九届政协委员(科技和工业组),周成冈担任学院副院长(分管研究生、学科、社会合作),韩波担任化学系教学副主任。

二、研究特色

  团队的研究始于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形成了将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的紧密结合的研究特色。针对储能和环境等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材料,从理论设计其组成和结构出发,预测其表界面热力学性质与动力学行为,进而高效进行可控实验研究,并探索其在新型储能体系、环境污染物控制或材料环境适应性应用领域的实际工作性能。

       近年来,团队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高被引论文4篇、T1区论文30余篇、T2区论文80余篇,论文累计被引用6000余次;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4项、青年4项、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子课题、中国地调项目、武汉市科技局应用基础专项、企业横向合作等项目资助20余项。所研发的技术中,高级氧化处理污染物技术、SCR脱硝技术、文物表面保护技术等多项成果已进入小试/中试阶段。

三、主攻研究领域

  本团队主攻领域有三:新型储能体系对应物理化学(能源化学)方向,环境污染物控制和材料环境适应性则对应资源环境化学方向。实际上,在上述领域,国内每一家综合性大学的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等专业均有所涉及。相比于多数同行研究者,本团队最大的优势在于,利用最基本的物理化学与量子力学原理来指导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同时团队各成员知识结构和能力互补,团队内部高频思想碰撞与研讨,能够快速定位到关键问题,并高效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本团队的研究高度、深度、广度、精度和可靠度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1. 新型储能体系方面的研究属于物理化学方向,面向国际前沿热点,专注基础科学研究,产出原创性高水平成果,冲击国家/省部级青年人才计划;加强与新能源产业的横向合作与交流,力争在高水平平台、科技奖励等方面有所突破。

  2. 环境污染物控制方面的研究属于资源环境化学方向,专注工业污水催化氧化、工业烟气脱硝、水体重金属离子清除等三个实验室成熟的技术,重点推动其产业化转化。在进行中试和知识产权布局的同时,力争在国家/省部级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

  3. 材料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属于资源环境化学方向,依托我校实物地质资料和地质工程方面的专业优势,以及本团队在材料腐蚀与防护行业的长期积累,重点发展系列表面保护技术,将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作为主要目标,同时关注科研论文的发表和专利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