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74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2021-2-20 上海药物所于海军BM: 纳米疫苗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2021-2-20 上海药物所于海军BM: 纳米疫苗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2-20


   The cascade for antigen delivery and vaccination therapy by nanobiomaterial-based nanovaccines.

近年来, 癌症免疫疗法已成为临床癌症治疗的关键手段, 其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 识别并杀死特定的肿瘤细胞, 进而高效地抑制

肿瘤的发展与转移。作为免疫疗法的一员, 肿瘤疫苗通过运输肿瘤相关抗原和免疫激活佐剂至淋巴结组织, 并被相应的抗原提呈细

胞摄取加工, 进而激活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 传统的肿瘤疫苗由于其抗原包载效率低,淋巴结靶向运输能力差, 溶酶

体逃逸能力弱等一系列缺点,导致其临床前及临床疗效评价不佳。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 将纳米生物材料载体应用于肿瘤疫苗递送

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纳米生物材料不仅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 疏水相互作用, 共价结合作用等实现对抗原和佐剂的高效包

载, 还可以依据其物理或化学的特殊性质实现在淋巴结组织的靶向蓄积以及在抗原提呈细胞内的高效释放。鉴于近年来肿瘤纳米

疫苗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以及课题组的相关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海军研究员对基于生物材料的纳米疫苗用于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分别从:

1. 基于抗原肽/佐剂的肿瘤纳米疫苗;

2. 基于核酸分子的肿瘤纳米疫苗;

3. 基于仿生材料的肿瘤纳米疫苗以及;

4. 肿瘤纳米疫苗应用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节等

四个方面概述了肿瘤纳米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首先,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多功能纳米生物材料如刺激响应型聚合物, 模块化自组装纳米载体以及自佐剂型疫苗递送材料等在抗原

肽/佐剂淋巴结递送上的广泛应用, 为克服传统肿瘤疫苗淋巴结递送效率低, 溶酶体逃逸能力差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其

次,核酸型肿瘤疫苗的发展为免疫治疗注入了新的力量, 以脂质型纳米载体为代表的纳米生物材料已在核酸分子靶向递送上表现出

巨大的潜力, 其可高效包封核酸分子, 有效屏蔽核酸酶的降解作用, 促进核酸分子的胞浆释放。此外, 针对外源性纳米材料的引入

会潜在地诱导机体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基于仿生材料的仿生型纳米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上的研究进展, 各种类

型的细胞膜材料, 内源性纳米递送载体等为仿生型肿瘤纳米疫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实现个性化精准肿瘤治疗提供了有效策

略。最后, 本文基于肿瘤纳米疫苗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优势和挑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重点讨论了当前肿瘤纳米疫苗在临床转化

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以及潜在的解决策略, 为今后肿瘤纳米疫苗的合理化设计和开发提供一定的思路与见解。论文第一作者为中科

院上海药物所硕士生陈方敏和硕士生王颖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于海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高晶Madiha

 Saeed博士李天亮博士和王伟奇副教授参与了论文写作和修改。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于海军研究员:主要从事靶向递药系统和

生物活性载体材料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利用协同递送策略,发展新型纳米载药系统,主动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抗肿

瘤转移和复发;2)通过分子设计,构建肿瘤微环境响应纳米载药系统克服肿瘤组织和细胞屏障,提高药物转运效率,显著改善

肿瘤化疗和RNA干扰治疗效果;3)从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揭示纳米载药系统抗肿瘤耐药和转移的关键作用机制。主持基金委

“优青”基金、面上项目和科技部“973”课题等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Science Immu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和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1项,授权5项,新药技术转让1项。担任多个国内外期刊

编委,在重要学术会议作邀请或分会报告40余次。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50410287,51873228), 上海市科委

国际合作项目(20430711800),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4218), 中国科学院院长国际奖学金项(2019PB002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9M661667)和上海博士后卓越计划(2019116)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42961221000600?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