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共溶剂和/或添加剂,环状碳酸酯溶剂已被广泛使用。然而,它们的应用通常依赖于经验知识,缺乏一个普遍适用的视角来阐明环状碳酸酯中不同官能团如何影响电池性能。
近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明军团队通过关注碳酸乙烯酯(EC)溶剂中α-H位置的取代官能团,发现含有电子吸引基团(例如,-F)的溶剂能够使石墨电极中可逆的Li+(脱)嵌入,而那些含有电子供体基团(例如,-CH3,-CH2CH3)的溶剂可能导致Li+-溶剂共嵌入。此外,含有电子吸引基团的溶剂可以帮助电子供体基团实现Li+(脱)嵌入,反之则不可行。这些现象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得到了阐明,通过2D 1H−19F异核Overhauser增强光谱学表征,揭示了电解液溶解结构中电子吸引和供体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项研究为电解液配方中电子供体或吸引基团的作用提供了见解。
该成果以《Electron-Donating or -Withdrawing Groups ofCarbonate Solvent on Lithium-Ion (de)intercalationChemistry》为题表在《ACS Energy Letters》。第一作者是Wang Jia。
【工作要点】
自从1990年确定使用环状酯(例如EC)和线性酯(例如二甲基碳酸酯(DMC)、乙基甲基碳酸酯(EMC)、二乙基碳酸酯(DEC)等)的混合溶剂组成的电解液组成,为LIBs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这一进步是因为配制的基于EC的电解液能够在石墨阳极内实现可逆的Li+(脱)嵌入,从而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实现可逆的Li+(脱)嵌入,完成电池中的电子传输和能量存储。普遍认为,在基于EC的电解液中可以在石墨阳极上形成坚固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从而促进Li+(脱)嵌入。相比之下,在早期与锂金属阳极兼容的基于PC的电解液中,可以观察到石墨阳极内的Li+-溶剂共嵌入,普遍认为的原因是形成的SEI的不稳定性。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电解液溶解结构和由此产生的Li+脱溶剂化过程在决定石墨性能方面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但阐明这些不同的电解液属性和电极性能仍然是一个挑战。
尽管电池性能确实得到了提高,但很少有研究关注分子结构的差异如何影响电解液和电极性能。具体来说,除了对SEI形成的结果导向结论之外,缺乏普遍适用的视角来阐明不同功能团如何影响电解液行为和电池性能。以环状酯溶剂为例,当碳酸乙烯酯(EC)溶剂的α-H被不同的功能团(例如,-F,-CH3,-CH2CH3等)取代时,电解液中不同功能行为的变化仍然难以理解。尽管已经研究了取代团对SEI形成的影响,但取代团对分子层面上的电解液属性和电化学属性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本研究对EC溶剂中α-H位置的取代功能团进行了分类,区分为电子供体和吸电子基团,这一分类为在分子层面上研究它们对电解液和电极性能的不同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使用石墨||锂系统作为代表性案例,观察到含电子吸引团的溶剂有助于石墨内的可逆Li+ (脱)嵌入,而含电子供体团的溶剂可能导致Li+-溶剂共嵌入和石墨剥离。此外,含电子吸引团的溶剂可以帮助含电子供体团的溶剂促进Li+ (脱)嵌入,而相反的情况则不可行。这些现象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得到了阐明,特别是通过2D NMR光谱学表征的电解液溶解结构中电子吸引团和供体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提出了一个界面模型,以建立电解液组分行为和石墨性能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帮助设计在4.5 V以上操作的高压LIBs。本研究阐明了碳酸酯中电子供体或吸引团对Li+ (脱)嵌入化学的作用,并为制定功能性电解液提供了见解。
图1、具有不同官能团的环状碳酸酯溶剂分子在电池中的各种应用场景和功能。(a)不同碳酸酯溶剂分子的不同应用场景,以及本研究提出的将碳酸乙烯酯(EC)溶剂中α-H位置取代官能团分为供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b)提出了用石墨/Li半电池模型探索分子结构中官能团与Li+ (脱)插层化学作用关系的观点。(c)对环状碳酸酯溶剂的历史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SEI对石墨性能的影响。(d)重新审视SEI的作用和本工作的研究重点。
图2、石墨阳极在含不同官能团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性能。(b) L1PC12-xFECx的PC基电解质和(c) L1PC12-xBCx的PC基电解质分别使用不同量的FEC和具有不同吸电子基团和供电子基团的BC, (d)使用具有不同吸电子基团的不同种类的环状碳酸酯溶剂的BC基电解质的石墨阳极的首次充放电曲线。(e)典型的环状溶剂(PC)基电解质,使用不同量的线性碳酸酯溶剂(即FEMC),其具有一个吸电子基团L1PC12-xFEMCx。(f)电解质交换实验中石墨阳极充放电曲线的变化,以排除SEI的影响。
图3、电解质的特性。(a)不同吸电子基团和供电子基团电解质的7Li核磁共振图。(b) L1BC12和L1PC11.8BC0.2电解质的1H NMR。(c) L1FEC12和L1PC11.8FEC0.2电解质的19F NMR。(d) 17O NMR, (e)拉曼,(f) 7Li NMR, (g) L1PC11.8BC0.2, L1PC12, L1PC11.8FEC0.2电解质中PC和PF6−离Li+的距离。(h) L1PC11.8BC0.2、(i) L1PC12、(j) L1PC11.8FEC0.2电解质的溶剂化结构示意图。
图4、溶剂-溶剂相互作用的表征和理论计算。
图5、阳极表面界面模型及不同电解质体系的理论模拟。
图6、L1PC11.5FEC0.5电解质在石墨NCM622全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a)由NCM622阴极和天然石墨阳极组成的石墨NCM622锂离子电池示意图。(b)循环性能,(c)使用L1PC11.5FEC0.5电解质在不同电流密度下速率试验的典型电压与容量曲线。(d)在2.8 ~ 4.5 V电压下200次循环的比较循环性能。(b)和(d)中的插图是循环试验期间典型的电压与容量曲线。
【结论】
本工作引入了一个视角,探讨了环状碳酸酯中不同官能团如何影响电池性能,特别是在石墨电极中的Li+(脱)嵌入化学。通过将乙二醇碳酸酯(EC)溶剂中α-H位置的取代官能团分类为电子供体或电子吸引基团,观察到含有电子吸引基团(例如,-F)的溶剂促进了石墨电极中可逆的Li+(脱)嵌入,而那些含有电子供体基团(例如,-CH3,-CH2CH3)的溶剂可能导致Li+-溶剂共嵌入。此外,发现含有电子吸引基团的溶剂可以帮助在存在电子供体基团时实现Li+(脱)嵌入,而相反的情况则不可行。我们的分析扩展到了通过2D 1H−19F异核Overhauser增强光谱学(HOESY)进行的不同电子吸引和供体官能团形成的溶解结构中各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检查。这项调查有助于阐明这些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不同电极性能。此外,提出了一个界面模型,该模型结合了这些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建立电解液组分行为和石墨性能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设计在4.5 V以上操作的高压石墨||NCM622锂离子电池。这项工作为全面理解电子供体或吸引基团在Li+(脱)嵌入化学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金属离子电池的溶剂分子和功能性电解液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4c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