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732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科学电池网:长春应化所明军研究员EES:奇妙的组合!醚类+酯类电解液!
科学电池网:长春应化所明军研究员EES:奇妙的组合!醚类+酯类电解液!
发布时间:2024-06-26

对于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电池(LMB)而言,设计一种与锂金属负极相容且能承受高电压(>4.5 V vs Li/Li+)的电解质仍然是一项挑战。与酯基电解质相比,醚基电解质与锂金属的相容性更好,但电解质氧化稳定性(>4.0 V)差和商用无机锂盐(如 LiPF6)溶解度低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这一缺点导致了大量有机锂盐(如 LiFSI/LiTFSI)的使用,尤其是为了提高性能而追求高浓度的有机锂盐。这些方法不仅会腐蚀阴极集流体(如铝箔),还会导致成本上升,进一步限制了它们在实际高压锂电池中的应用。


工作介绍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明军研究员团队研究发现,通过添加微量低浓度(即 0.63 M)的碳酸乙烯酯(EC),可以很好地稳定醚基电解质。这种策略不仅能显著提高 LiPF6在二甲氧基乙烷(DME)溶剂中的溶解度,还能提高电解质的高压氧化稳定性,使 80 μm Li||LiNi0.8Co0.1Mn0.1O2 全电池在 4.5 V 下稳定工作。研究证明,电解质进入第一溶剂化层后可优先解离不溶解的 LiPF6,从而进一步调节阴极界面上的分子-离子相互作用,提高电解质的氧化稳定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溶剂化结构和界面模型,以阐明溶解效应,并从分子尺度解释电池的优异性能。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电解质在配方中的微观结构,还为克服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相关挑战提供了一种前景广阔的策略。   

【工作要点】

利用锂金属作为负极的锂金属电池(LMB)具有设计超过 500 Wh kg-1 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巨大潜力,因为锂金属具有最低的电极电位(即 -3.04 V vs Li/Li+)和较高的比容量(即 3860 mAh g-1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酯类电解质可以承受高压操作,但与锂金属阳极不兼容,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同样,醚基电解质也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常用的无机锂盐,如锂离子电池(LIB)中已商业化的 LiPF6,在大多数醚溶剂中的溶解度极低。这一缺点导致了大量有机锂盐(如双(氟磺酰)亚胺锂 (LiFSI)、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 (LiTFSI))的使用,而这些有机锂盐对阴极集流体(即铝箔)具有腐蚀性、因此,如何设计出分别与锂金属和阴极兼容的电解质,使 LMB 在各种应用中得到更广泛的利用,仍然是一项挑战。由于无机锂盐(如 LiPF6)的溶解度极低(如在DME中 < 0.4 M LiPF6),不足以确保电池的稳定运行,因此很少有报道探讨将无机锂盐(如 LiPF6)作为高压 LMB 中醚基电解质的主盐。

本工作发现,通过添加微量的碳酸乙烯(即 1wt% EC),可以很好地稳定醚基(即DME)电解质,从而大大提高 LiPF6的溶解度和高压电解质的稳定性。据观察,EC 可通过降低 LiPF6的解离能垒和增加溶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协同促进溶解。EC/DME 中含有 0.63 M LiPF6的配制电解液浓度明显低于之前报道的任何浓度,这有助于 80 μm Li||LiNi0.8Co0.1Mn0.1O2 (NCM811) 全电池在 4.5 V 下稳定运行。研究人员从溶剂化结构和界面行为两方面分析了 EC 溶剂的增溶和稳定效应,其中高介电常数 EC 可优先解离不溶解的 LiPF6,使其进入第一溶剂化层,从而进一步调节阴极界面上分子与离子的相互作用,提高电解液的氧化稳定性。这一发现可以指导先进的耐高压醚电解质的设计,从而促进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 LMB 的发展。    

图 1 在DME基电解质中使用 LiFSI 和 LiTFSI 盐以实现高压应用的传统高浓度策略和基于 LiPF6的新型低浓度方法概述。

图 1 概述了改进二甲醚基电解质以应用于高压锂金属电池(LMB)的经典策略。LiFSI 和 LiTFSI 盐在二甲醚溶剂中的高溶解度有利于配制高浓度电解液,通过提高 CIP 和 AGG 的比例,可形成以阴离子分解为主的 SEI,从而提高电解液在高电压下的电化学稳定性。此外,还可引入二氟氧杂硼酸锂(LiDFOB)、LiNO3 和 LiPF6等添加剂,进一步调整 SEI 成分,提高电池性能。另外,在 HCE 中引入氟基稀释剂(如 HFE、HFC、BTFE、TFEO)可形成局部高浓度电解质(LHCE),从而在减少锂盐总量的同时保留 HCE 中溶解簇结构的特殊性质,甚至改善正极和隔膜的润湿性,进而提高电解质稳定性和电池性能。然而,上述设计的基于二甲醚的电解质只能在 4.3 V 以下的低压电池中工作,更不用说阴极集流体的腐蚀和成本的增加了。在此,本工作在醚基电解质中采用了尚未报道的 LiPF6,在不使用氟基稀释剂和任何特定添加剂的情况下,通过引入微量 EC(即 1wt%),配制出了一种新型、低成本、低浓度的二甲醚基电解质。这种策略不仅避免了潜在的腐蚀问题,还能使二甲醚基电解液在高电压下稳定运行。    

图 2 不同电解质的特性和电化学性能。

图 3 溶剂化结构的图谱特征。(a) 1150 至 1050 cm-1 区域的电解质傅立叶变换红外图谱。(b) Li+ 的 7Li 化学位移、(c) EC 的 1H 化学位移、(d) PF6- 的 19F 化学位移、(e) DME 的 1H 化学位移和 (f) DME 上 C-O 的 17O 化学位移的核磁共振(NMR)图谱。(g) 加入 EC 前后电解质溶剂化结构中 Li+、阴离子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图 4 1H-19F 的 HOESY 和理论计算。1H(DME)-19F(PF6-) 在 (a) LD 电解质和 (b) LED 电解质中的异核奥弗效应图谱(HOESY)。(c) Li+ -PF6-的结合能。(d) LD 和 (e) LED 电解质的径向分布函数 (RDF) 和配位数 (N(r))。(f) Arrhenius分析法得出的 Li+ 去溶剂化动力学能垒。    

图 5 以DME为基础的电解质中有 EC 和没有 EC 的溶解过程。(a) LD 和 (b) LED 中溶解过程和相应无反应能的理论模拟。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c,d)LD 和(e,f)LED 系统中溶解过程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

图 6 全电池在不同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性能和界面行为。(a) 80 μm Li||NCM811 全电池在 4.5 V 下的放电能力及相应的 库仑效率 (CE) 和 (b) 速率性能。(c) LD 和 (d) LED 电解质在阴极和阳极的溶剂化结构和界面模型示意图。(e) 电解质中溶剂、Li+ - 溶剂和 Li+ - 溶剂 - 阴离子复合物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能级和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LUMO)能级。    

图 7 在不同电解质中运行 20 个周期后 NCM811 阴极的界面特性。    

图 8 在不同电解质中循环 20 次的锂阳极的界面特性。(a) Li||Li 对称电池中长期循环的锂沉积/剥离电位。(b) 循环锂电极对称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EIS)。(c) 第 20 次循环的 Li||NCM811 电池的锂阳极表面形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第 20 次循环的锂阳极在所研究电解液中的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包括 (d) O 1s、(e) C 1s 和 (f) F 1s 图谱。(g) 锂负极表面不同元素的相对含量。

总之,本文介绍了一种首次使用痕量导电率溶解 LiPF6的新方法,旨在解决DME基电解质在高压条件下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难题。浓度为 0.63 M 的DME基电解质表现出卓越的特性,能够承受高达 4.5 V 的高压操作,同时与锂金属阳极保持兼容。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 EC 对 LiPF6的增溶作用,这应归因于 LiPF6的解离能降低和溶剂化能增加。具体来说,电解质偏向于通过进入第一溶剂化层来解离不溶解的 LiPF6,从而进一步调节阴极界面上的分子-离子相互作用,提高电解质的氧化稳定性,使 80 μm Li||LiNi0.8Co0.1Mn0.1O2 (NCM811) 全电池在 4.5 V 下稳定运行。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溶剂化结构和界面模型,从分子水平直观地展示了电解质中的相互作用和界面行为,深入阐明了其与电化学性能的关系。这项研究为无机锂盐在醚基电解质中的应用介绍了一种新方法,为设计用于高压锂金属电池的先进醚基电解质提供了宝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