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49
云南民族大学手性及药物活性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团队樊保敏课题组
云南民族大学
中文
|
English
手机浏览
扫一扫
首页
研究方向
成果及论文
组员介绍
仪器设备
课题组新闻
组内活动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樊保敏
云南民族大学
樊保敏,博士,二级教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01年6月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6年6月,在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和兰州大学涂永强院士指导下从事手性合成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8月作为博士后加入香港理工大学陈新滋院士团队从事不对称催化方面的研究。2009年7月,加入云南民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不对称催化、光化学反应、药物活性分子合成等。 迄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主持完成4项、主持在研1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多项.目前,已发表论文近120篇,第一作者、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论文96篇,其中SCI中科院一区论文26篇、二区论文29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 2篇,Green Chem. 3篇、Chem. Eur. J.1篇、Org. Lett. 15篇、Chem.Comm. 5篇、Org. Chem. Front. 8篇、J. Med. Chem.1篇及Adv. Syn. Catal. 15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项、美国专利3项;转让发明专利3项。
周永云
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云南民族大学
周永云,男,汉族,1978年12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化学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催化反应、不对称合成研究等。以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篇。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陈景超
讲师 硕士生导师
云南民族大学
陈景超,博士,副教授,2012-2013年在美国葛兰素史克从事新药合成研究,201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新药合成方法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科技厅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Organic Letters,Chemical Comuuniactions,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等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40篇,担任Catalysts特邀编辑、美国化学会Organic Letters、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评审专家。获授权美国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11项,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获得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2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曾广智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云南民族大学
曾广智,曾广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分离鉴定及其药理活性和成药性研究。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之后先后就职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民族大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其他项目5项,参与过NSFC杰青、科技部863、973和重大新药创制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50多篇,授权专利10多项。
尹俊林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云南民族大学
尹俊林,博士,副教授,入选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1项、厅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指导学生主持厅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4项;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赛铜奖1项,省银奖2项。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1)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化学小分子库的建立、生物活性筛选,以及运用化学小分子为探针,研究化学小分子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理;2)云南茜草根、昆明山海棠、云茯苓等治疗皮肤病云南地道药材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3)中药治疗银屑病、烧烫伤和特异性皮炎的药效学、新型制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4)中药治疗银屑病和特异性皮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5)新型烟草添加剂合成和毒理学研究。现已在Nat. Chem. Biol. (IF = 15.1)、 New Phytol. (IF = 10.1)、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IF = 2.865)、PLoS ONE (IF= 2.766)、Planta Med. (IF = 2.342)、Tetrahedron Lett. (IF = 2.193) 等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4篇,获得专利授权4项。
徐建斌
云南民族大学
博士,副教授,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硕士生导师。2011年本科毕业于河西学院,2011年9月至2014年7月,在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有机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8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曲靖师范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21年3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进入云南民族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见光催化合成。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1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1项。
郭亚飞
云南民族大学
郭亚飞,硕导,2020 年 12 月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有机化学家 Syuzanna R. Harutyunyan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金属、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有机方法学、药物分子合成以及活性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Angew. Chem. Int. Ed.;Adv. Sci.; ACS Catalysis;Org. Lett.; Org. Chem. Front.; Chem. Eur. J.;Chin. J. Chem. 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10 余篇。2021 年 11 月入职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2022 年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专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王凯民
云南民族大学
王凯民,化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8月进入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方面,主要担任本科《分析化学》、《绿色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研究生《高等无机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获得云南民族大学教学竞赛二等和特等奖各一次,发表教研论文7篇,主编教辅1本,参编教材2本。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毕业5人,在读9人,近年来,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每年均有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或省政府奖学金。科研方面,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合成应用和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学。主持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省博士后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专利1项。
赵粉
云南民族大学
赵粉,博士,有机化学研究生导师,入选2023年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人才专项。2014年6月本科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6月硕士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法国索邦大学Louis FENSTERBANK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光催化有机合成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2022年9月,加入云南民族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过渡金属催化、光化学、绿色催化等。迄今,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Org. Inorg. Au、Ogranic Chemistry Fronties 等。合作发表SCI论文6篇,包括Nature Chemistry、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等。
马志锋
云南民族大学
马志锋,博士,201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9月毕业于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10月-2023年5月在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学者用DFT研究有机反应机理和机器学习预测有机化合物和过渡金属催化剂属性。2023年10至今,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进入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机器学习预测设计有机化合物属性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8余篇。
彭德文达
云南民族大学
Ponnam Devendar,博士, 1985 年出生于印度特伦甘纳邦胡塞那巴德。 2007 年 6 月在瓦朗加尔的卡卡蒂亚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2016 年 7 月在海得拉巴奥斯马尼亚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研究资助:印度 UGC-CSIR),指导老师是印度海得拉巴 CSIR-中央药用和芳香植物研究所(CIMAP)研究中心的 J Kotesh Kumar 博士;从事“印度药用植物的化学研究、生物活性萜类化合物的半合成和吲哚取代杂环的合成”研究。随后(2016 年 12 月 - 2019 年 1 月),前往中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在杨光福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基于结构的合理设计和新型 HPPD 抑制除草剂的研究。 Devendar 博士曾在印度领先的制药行业担任过重要职位,包括担任 Aragen Life Sciences(海得拉巴)的副科学家(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3 月)和科学经理(2022 年 12 月至 2023 年 11 月)。
研究方向
更多 >
1.不对称催化与手性合成 a.) 课题组主要构建了过渡金属/路易斯酸协同催化体系,并将该体系成功应用于氧/氮杂苯并降冰片烯的不对称开环和不对称环化 反应中; b.) 课题组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效、绿色的氢源应用于不对称转移氢化和转移氢化反应。目前,课题组以开发了简单醇类、二级胺、三级胺和水等氢源,并且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2.光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课题组对光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初步探究,已成功建立了光催化的氧化脱氢和转移氢化反应体系。
课题组新闻
更多 >
博士科研助理招聘信息
祝贺代雨泽同学在 《 J. Org. Chem.》发表学术论文
祝贺杨春晖同学在 《科学通报》发表学术论文。
祝贺王喆婷同学在 《Asian J. Org. Chem.》发表学术论文
祝贺张科阳同学在 《Chem. Asian J.》发表学术论文
祝贺徐丹丹同学在 《Asian J. Org. Chem.》发表学术论文
祝贺沈国礼和刘浩杰以共同作者在《Org. Biomol. Chem》发表学术论文
祝贺吕海平同学在《Chem. Commun.》发表文章
祝贺李康葵同学在 《Asian J. Org. Chem.》发表论文
祝贺陈景超老师入选2020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
友情链接
中国化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X-MOL平台
ACS
RSC
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