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刘西川 | 博士与哲学博士的思考与培养

刘西川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2025年03月11日 16:02

斗胆撰写这篇小文章。首先,我自身学识有限,却在此大言不惭;其次,人微言轻,这类文章本应由资深研究者执笔。最后,在当今这个就业至上的时代谈论哲学意识,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显得过于曲高和寡。

常见英文博士论文封面上标有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简称Ph.D.)字样,这并不表示该论文属于哲学专业,同样适用于人文社科其他领域。据我所知,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年前出版的博士论文丛书也保留了“哲学”二字。从字面理解,“哲学”二字代表着更深层次和更系统的研究。

近来,我逐渐理解了“哲学博士”的深层含义: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必然涉及哲学思维的运用。尽管大多数高校开设了科学哲学与方法论课程,但仍有部分研究者对此重视不足,尤其表现在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忽视上。

学术研究主要涉及三大理论体系: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其中,本体论和认识论尤为重要,它们构成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本体论决定了研究的对象与现实问题导向。认识论则决定了研究视角,特别是观察现象的维度和理论选择的依据。

方法论的确立则取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三者构成有机整体。本体论探讨世界的本质和本源问题。这类问题往往难以引起大众兴趣,因其与日常生活和现实利益相去甚远。认识论则涉及对知识本质及其获得方式的认知,这是普通人较少关注且相对欠缺的领域。换言之,由于大多数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存在不足,即便掌握了一些研究方法,也容易出现误用或偏离研究本质的情况。就个人理解而言,本体论关乎个人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能力,认识论则涉及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研究逻辑来看,应当先确立本体论和认识论,继而发展相应的方法论。

上述论述充分阐释了“哲学博士”这一称谓的深层意蕴及其重要性。

从实践角度得出的启示是:首先,对于准备攻读博士学位者,应当预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考量。除兴趣、基础等因素外,还需特别关注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的系统培养。我曾撰写过一篇从思维角度探讨如何判断是否适合读博的文章,可供感兴趣者参考。其次,在博士生录取工作中,有必要考察申请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以及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成熟度。

从理想的状态来看,攻读博士学位应当具备哲学思维的气质、学术追求与系统考量。虽然我当年读博时也未曾深入思考这一问题,但现在深感其重要性,因其直接关系到博士生能否完成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回想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确实缺乏这种哲学层面的深入思考。虽然学习了一些方法论知识,但多是囫囵吞枣,未能深入理解,更谈不上运用了。当今学术发展迅速,希望青年学者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提早做准备,尽量早些取得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若在初始阶段就具备这种哲学意识,研究水平将显著提升。这也提醒我们,当前的博士培养应当强化哲学思维训练,而非一味追求短期成效和急功近利的成果。

若有人问及如何培养这种哲学思维,我会建议从培养学术兴趣、研读经典著作和接受学术熏陶着手。具体而言,可先了解相关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系统研读相关理论专著。在这方面,我认为爱智慧、强烈的求知欲是最好的导师。



———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 文心雕龙 /

———


图片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