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是维持“亚洲水塔”水循环系统的“供水源”,因此解析青藏高原主要流域的降水水汽来源,有助于揭示西风与季风协同作用下高原不同流域的水循环基本特征,理解不同流域水资源差异性变化背后的机制。目前,高原不同流域之间的降水水汽来源差异并未得到系统研究。近日,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22年6期发表的论文“Contributions of moisture sources to precipitation in the major drainage basins in the 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主要流域的降水水汽来源),基于3套大气再分析资料(ERA-I、MERRA-2和JRA-55)驱动的欧拉水汽扩散模式(WAM-2layers),追踪了近35年(1979/1980~2015)青藏高原6个主要流域的降水水汽来源,初步揭示了高原流域尺度降水季节性变化的水汽驱动机制。研究首先明确了高原6个主要流域的降水水汽来源空间分布(图1)。印度河上游、塔里木河(塔河)上游和柴达木盆地的水汽源主要随着中纬度西风向欧亚大陆西部延伸;雅鲁藏布江流域(雅江)、高原内流区以及长江、澜沧江和怒江源区(三河源)的水汽来源向西、南均有延伸,但以随印度季风向南延伸为主。从季节上来看(图2),冬季和春季,各流域主要受西部水汽源影响,尤其是地中海、红海、波斯湾等西部源区大面积水体(其蒸发的水汽明显高于周边陆地);夏季,西风北移使得各流域水汽源向北推移,而印度季风爆发使得雅江、内流区和三河源的水汽源向印度洋大面积扩张;秋季,印度河上游、塔河上游和柴达木盆地的水汽源收缩到西部源区,而雅江、内流区和三河源的水汽源则收缩到高原中南及印度次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