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中心张勇教授和刘新风教授等人,提出三元协同球磨的方法,将球磨极限推至亚纳米尺度,首次实现了亚纳米石墨烯的物理制备。
考虑到制备策略的机械属性和力学属性,以及单层石墨烯具有已知最高断裂强度,因此亚纳米石墨烯的成功制备,足以证明本次策略的高度普适性。
研究中,他们首次把破缺晶格作为全新研究对象,将自上而下的物理制造极限推向了崭新的高度,为非平衡亚纳米材料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评审专家表示:“(这)不仅打开了非平衡结构和状态的新机遇,而且照亮了非平衡物质相互作用前进道路”“有助于将亚纳米石墨烯引入到二维材料领域”。
由于亚纳米石墨烯能够很好地分散于极性溶剂之中,因此可以通过溶液加工方式来得到高分子基复合薄膜。
例如,亚纳米石墨烯@有机玻璃复合薄膜,表现出卓越的非线性饱和吸收性能,因此可以作为饱和吸收体,进行激光锁模和脉冲压缩,从而获得超短、超强的激光脉冲,以用于前沿科学研究、尖端技术加工、国防建设、军事建设等领域。
另外,在催化、传感等领域,亚纳米石墨烯也有望带来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它可能会对金属、塑料、纤维、橡胶等起到增强增韧作用,从而成为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关键材料。
1.多位材料学者曾折桂诺奖
对于信息、能源、生物等现代技术来说,都需要材料作为载体,正因此材料研发目前受到了广泛关注。
材料研发主要涉及设计、制造、测试等过程。材料制造和测试能力,体现着材料研发的硬实力。制造极限,则是材料制造的重要参数和绝对实力体现。芯片制程的不断突破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此外,还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形:即单一材料的制造极限。所谓单一材料,就是在材料制造中,材料组成和材料结构始终保持不变,仅有材料尺寸会被改变。
材料尺寸对于材料性能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各界公认。例如,在二维材料上做出开创性工作的学者,被授予 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胶体量子点上做出开创性工作的学者,则被授予 2023 年诺贝尔化学奖。
很显然,减小材料尺寸——已经成为调控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那么,多小才算足够小?如何变得足够小?
就固体材料尤其是晶体材料而言,如果材料尺寸小于其本体激子玻尔直径,这个材料就可以被称之为足够小。
此时,材料处于量子尺度,由于能带变宽以及激子受到限制,从而导致材料性能发生改变。目前,在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中,量子尺度材料均占有重要地位。
在上述“诺奖工作”之中,二维材料和胶体量子点都是尺寸处于量子尺度的材料,前者只有一个维度处于量子尺度,后者则有三个维度均处于量子尺度。
然而,在二维材料和胶体量子点之中,都由完美晶格(晶胞)起主导作用,因此电子会处于束缚态,晶格(晶胞)则会处于平衡态。
和完美晶格不同的是,破缺晶格处于电子自由态或晶格非平衡态。破缺晶格的能态较高,这种能态类似于激发态或过渡态,所以破缺晶格的活性也比较高。
显然,破缺晶格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破缺晶格通常存在于材料表面,而且只有处于本征状态的时候,才能将破缺晶格的潜力真正发挥出来。
本征状态,则代表着材料的初始状态,其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只有材料的内部和表面均为本征状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本征状态。
即要求材料内部要具备单晶结构、无缺陷、无掺杂等特点,材料表面要具备完全裸露、无配体、无官能化等特点。
对于本征状态的量子尺度材料来说,一般可以通过物理途径获得。其中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物理途径,目前自上而下法的应用更为普遍。
对于本征状态量子尺度材料来说,它具有数目大致相同的内部晶胞和表面晶胞,兼具量子限域效应与本征表面效应,相比本体材料和纳米尺度材料来说,该类材料的性能可被大大提升。
如果将材料尺寸从量子尺度、继续推至亚纳米尺度,则将有望展示出 100% 的表面效应,从而让材料性能将接近或达到极限。
尽管制备本征状态亚纳米材料可谓意义非凡,但是绝非易事。基于此,张勇等人开展了这一系列研究。
2.首次实现本征亚纳米材料的普适制备
对于自上而下的物理制造来说,远期目标是实现基本粒子制造,近期目标是实现原子制造。然而,基本粒子制造通常依赖加速器、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必然需要国家力量的支持以及国际同行的合作。
对于原子制造来说,它一般依靠显微镜、激光器、超高真空装置等昂贵设备,要么需要自行研制仪器,要么就是原装进口国外仪器。
从相互作用力的角度来看,自上而下物理制造的本质在于,破坏组成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而对于基本相互作用力来说,目前已知的有4种: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强度和作用距离有着显著不同。同时,对于普通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来说,往往只涉及到电磁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原子制造其实是一个破坏电磁相互作用的极端例子。而如果从本体出发,如何才能达到单原子尺度?
以固体材料为例,由于它的本体包含大量原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因此从本体转变为单原子,会涉及到化学键、以及非键作用的极端破坏,挑战极为艰巨。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单原子尺度自上而下的物理制造。
考虑到单晶胞尺度是达到单原子尺度的必经阶段,因此张勇和刘新风将“实现单晶胞尺度材料的本征普适性规模化制造”定为这一系列研究的首要目标。
为此,他们提出了二元协同球磨的方法,将球磨极限推进至量子尺度;也开发了全物理的方法,实现了本征状态量子尺度材料的普适性规模化制备;更揭示了材料性能随材料尺寸的极端变化规律,即随着材料尺寸的减小,材料性能能被全面提升。
随后,他们决定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由于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具有较低的断裂强度,因此非常适合用于验证上述方法。
在对照实验之中,他们证明单独的二元协同或三元协同球磨方法,都无法用于制备亚纳米材料。
而对于制备亚纳米材料来说,单独的二元协同球磨方法也无法提供所需的法向压强和接触分辨率。同时,单独的三元协同球磨方法亦无法解决本体材料、球磨球和硅球之间的兼容问题和匹配问题。
于是,他们提出一种名为“两阶段顺序球磨”的策略,既解决了上述问题,也能确保以稳定、高效的方式生产本征亚纳米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
关于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日前以《性能极强的亚1nm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钨》(Sub-1 nm MoS2 and WS2 with extremely enhanced performance)为题发表在Nano Today(IF 17.4)。
陈哲学是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郑强教授、刘新风教授和张勇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发表在Nano Today论文,证明了上述制备方法的有效性。这给了他们带来了一定的信心,不过仍然需要验证其普适性。
考虑到单层石墨烯具有已知最高的断裂强度(130GPa),于是他们采用石墨作为研究对象,来验证制备方法的普适性。
通过同样的操作方法,他们得到了本文开头提到的亚纳米石墨烯。至此,课题组首次实现了本征亚纳米材料的普适制备,并将这一系列工作推向全新的阶段。
日前,相关论文以《将石墨剪裁成亚纳米石墨烯》(Tailoring graphite into subnanometer graphene)为题发在Advanced Materials,陈哲学是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中心张勇教授和刘新风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下一步,他们计划制备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本征亚纳米材料,以研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进而探索其构效关系。
另一方面,他们计划对本征亚纳米材料进行精细筛分,届时可能会涉及到超分子/团簇科学及其分析测试手段。
张勇最后表示:“总之,这种高度活泼的非平衡亚纳米材料,代表着全新研究对象的诞生,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引起学界的兴趣、以及业界的关注。”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vmZI7ic5IDGjtV7mPS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