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34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员介绍   >  尚会姗
尚会姗 副教授     进组时间: 2018

博士生

研究方向:金属单位点催化剂的原子界面调控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毕业去向:郑州大学青年教师

代表论文:


Huishan Shang, Wenxing Chen,* et al. JMCA, revised.

Dynamic Evolution of Isolated Ru-FeP Atomic Interface Sites for Promoting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uishan Shang, Wenxing Chen,* et al. Angew, accepted.

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N4 Interface for Efficient Electroreduction of CO2 to Formate


Huishan Shang, Wenxing Chen,* et al. Nano. Lett, Accepted.

Engineering Isolated Mn-N2C2 Atomic Interface Sites for Efficient Bifunctional Oxygen Reduction and Evolution Reaction


Huishan Shang, Wenxing Chen,* et al. Nat. Comm., Accepted.

Engineering unsymmetrically coordinated Cu-S1N3 single atom sites with enhanced oxygen reduction activity


Huishan ShangWenxing Chen,* et al. Chem. Sci., 2020, 10.1039/D0SC02343D

Engineer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derived Mn-N4-CxSy atomic interface for highly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Huishan Shang, Wenxing Chen,* Jiatao Zhang,* et al. Chem. Comm. 2020, 56, 3127-3130.

Atomic Dispersion Platinum Anchored on Porous Alumina Sheets as an Efficient Catalyst for Diboration of Alkynes



尚会姗:感恩吾师,指引我科研方向的领航人

尚会姗,2016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师从张加涛教授和陈文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合成、结构精确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博士期间在张老师和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1篇)、Nano Letters1篇)、Chemical Science1篇)、Chemical Communications1篇)、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1篇)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6篇,总计影响因子超过80;参与自然科学基金研究4项。博士生期间曾获得四次学业奖学金;参加China NANO 2017、中国材料大会2018、泰山学术论坛2018等重要学术会议。

<梦开始的地方>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四年的博士生活即将结束,刚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我回顾在北理求学的四年时光,感慨万千,很多学习和生活的碎片在脑海中一一涌现……

我来自历史悠久的八朝古都开封,小时候怀着一份童真之心,对科研有一种懵懵懂懂的憧憬。从2009年开始相继在河南理工大学和郑州大学进行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在此期间,我感受到了科学的浩瀚和美妙。当时我有两个同学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有一次,我听到了他们的工作汇报,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Au@CdS的金属-半导体核壳结构的球差透射电镜图,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美的结构。为了继续我的求学历程,实现科研梦,于是毅然决定报考北京理工大学,一所心中向往已久、具有国防军工特色的著名学府,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有我最敬佩的老师。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张加涛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纳米材料合成及光电催化方面的研究,对科研方向有着精准的把握和独到的见解,经常告诫我们做研究一定要做原创性的。在博士课题选题时,张老师敏锐地察觉到,目前催化研究正经历着由“纳米时代”向“原子时代”的转变,最后建议我选择单原子催化——一个极有挑战性的领域作为我的博士课题研究方向。

作为课题组里第一个做单原子催化这一全新课题的学生,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也预想到了其中的难度。在我2018年做单原子催化遇到瓶颈时,很幸运地,张老师给我介绍了我的另一位导师-陈文星副研究员,一位材料学院新引进的且非常具有活力和闯荡精神的年轻老师。陈老师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实验及数据分析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每次和他探讨问题都受益匪浅。在如何做科研方面,陈老师始终保持着对科研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执著,经常跟我们开玩笑说,读博士就要争取做北理工最强博士,要在北理工这块热土插上一面单原子催化的小红旗。在张老师和陈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经过自己不懈努力,我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成果也开始逐渐显现,博士期间累计发表6SCI文章。在进行非对称配位Cu单原子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这一课题时,由于庞大的工作量,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开展实验。特别是进行同步辐射测试时,因为资源稀缺、机时宝贵,往返北京、上海和合肥三地之间,往往实验一做就是一个通宵,有时数据也不尽如人意。这时两位老师总是鼓励我,好的科研要沉住气、要精雕细磨,坚持下来就是晴天,同时还积极帮我和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北京化工大学的团队联系,开展合作研究。从idea的提出,实验的开展,到论文的撰写、修改,前后经过三年时间,终于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个月收到了论文正式接收的邮件,相关成果在国际综合性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面发表。能够跟随学术研究能力卓尔不群的导师学习,是我的幸运。

<感念师恩>

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培养和教诲,毕业之后我将入职郑州大学——一所旭日初升、欣欣向荣的“双一流”高校,将在新的科研平台上开始工作,不忘初心,努力前行,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坚信小鸡也能变凤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衷心祝愿老师们桃李满天下,在科研和学术方面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