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600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绕树三匝,此枝可依—我在四川大学的成长之路
绕树三匝,此枝可依—我在四川大学的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2024-02-02

   四年前当我决定回国发展时,很庆幸地在第十四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以特聘研究员的身份,再次进入我的母校四川大学。四载春秋,峥嵘岁月,漫山红遍,未来可期。回首自己在川大的收获,不仅受益良多,而且工作顺利,心情愉悦,这在我日益宽阔的体型中,便可见一斑。人生的路确实很漫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要紧之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几年最无悔的事就是再次回到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既回馈了母校,自己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说起自己与川大的故事,倘若从我2004年大学生活讲起,真的是一段十天十夜都讲不完的美妙旅程。但若是非要让我总结,那么上述的“美妙”二字,便是再恰当不过了。写到这里,不仅感叹人生须臾,20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幸而川大的培养,让我从当年一文不名、一无所知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今天算是有点文化的知识分子。心念及此,感激涕零,弗能详述!

   巍巍川大,强者云集,俊彦迭代。究其原因,除了川大人自身的努力,我同样坚信,这与川大强大的平台力量密不可分。实际上,这也是我选择来这里工作和发展的最质朴和真切地理由。下面为大家汇报一下这几年在川大取得的一点成绩。

   学校有非常成熟的学科交叉体系,这是川大独特的魅力。在回国后,我跟华西医院、华西口腔、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治疗国重等多家兄弟单位建立起友好合作,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跟诸位强者的合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仅取得了一系列的硬核科研成果,也启发出更多的科研灵感,有利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有幸在2017年,成功申请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回国之后,于2022年,又拿到了交叉学部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优异的平台支撑,有利于后续的稳步发展,待到中流击水,继续踏浪前行!

   此外,四川大学也非常支持科研成果的转化,我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联合创立了北京美柏医药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首席科学家。致力于利用实验室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成果,指导生物材料的设计,开发真正有用的生物材料,让产品上货架。

   在川大,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轻松愉快的科研氛围。我们组的座右铭就是:提升自由度,开心搞学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相信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真正使他们找到科研乐趣之所在,也更能激发学生攻克难题的信念和欲望。他们将来的科研道路才更有后劲,才能为我们川大培养更多后起之秀。我们组的氛围是,我不push学生,学生反过来push我。每天的工作充满乐趣,生活也十分快乐。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很多次hiking强健体魄,因此我们组的学生都保持了苗条的身材,只有我日渐心宽体胖。定期举办的实验室Presentation大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表达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除了在实验室中从事科研工作,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感做好科普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团队每年举办了面向低龄小朋友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旨在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播科学知识和科研精神。在这个活动中,小朋友们可以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不仅为他们揭开了科学研究的神秘面纱,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对探索和创新的渴望。

   我就是我和川大的故事,依然未完待续。前路漫漫,愿每个人都能在川大得偿所愿,即使你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金翅大鹏,也需要一个提供风口的平台。蓦然回首时,灯火阑珊处,川大身材妙曼,一笑倾城。

—— 撰稿人:刘晓静

原文出处为微信公众号:SCU熊猫人才工作站,公众号讲述了当前已在川大工作的青年学者的经历,探寻他们选择川大的理由,以及来川大后的职业发展、科研故事和生活感悟等,本期讲述了魏强老师与川大的故事,由课题组博后刘晓静老师撰稿。

原文链接:熊猫人才观察日记 | 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