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第14届无机非金属材料专题研讨会暨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优秀学者论坛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院士专家、科研院所负责人、企业代表齐聚江城,交流材料学科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学科发展新趋势。课题组在汉全体师生参加研讨会。其中曲政尧老师,张斌老师带领蓝源旺博士、王阳博士和吴海平博士参会。课题组硕士研究生毛咏、程锦毅、黄莉婷和赵晨琬以大会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
(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高瑞平为大会致辞)
研讨会于13日8:30隆重开幕,在大会报告环节,学校教授胡曙光作了“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精彩报告,并与在场嘉宾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胡教授针对水泥基材料组成复合技术,提出了既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胡教授所在团队分别利用有机-无机界面与结构增强增韧技术和多元组成协同复合优化微结构技术,突破性解决材料韧性差易开裂的固有缺陷,提高材料性能质量和使役寿命,为现代工程提供关键的材料支撑。并应用于京沪、京广高速铁路、京珠高速、长江大桥及世界首条水下高速铁路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荣誉九项。胡教授面对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根据目前已有的国内外碳减排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水泥基材料碳减排方面的8大技术途径。课题组师生听到胡教授的精彩演讲,感触颇深,不仅被胡教授身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所感动,而且对未来科研也充满了信心。
(胡曙光教授在开幕式主会场作报告)
研讨会在8月13日~14日持续两天,开设主会场与15个分会场,拟开展共计595场学术报告。其中第一分会场“现代水泥发展200年论坛”为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分会场,在为期两天的报告中,院士、行业内领军人物及企业高管云集,与参会者探讨水泥发展最前沿的动态。来自东南大学的缪昌文院士以“水泥基超材料初探”为题,给大家带来水泥基材料最前沿的研究,为水泥基功能材料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理论指导。目前,课题组内正在开发水泥基功能材料,缪院士的精彩演讲也为本课题组未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新颖的思路。13日的压轴报告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耿国庆教授带来的“使用固体废弃物和低品位原料制作混凝土-新加坡的一些经验”,耿教授立足于新加坡的实际需求,将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使得新加坡在固体废弃物和低品位原料的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会议现场氛围浓厚,掌声不断,并且参会者之间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流。
(耿国庆教授在第一分会场作报告)
在大会临近尾声阶段,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发洲教授带来压轴报告“先进胶凝材料创制”,王发洲教授代表主办方首先回顾了两天以来在第一分会场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恰逢水泥发明200周年,我校武汉理工大学又作为我国建筑材料领域的“黄埔军校”,本次大会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因此本次大会极具价值。同时作为本次大会分会场中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分会场,充分说明了有无数仁人志士在建材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向前的宝贵精神。与会专家、老师和同学深受鼓舞。最后,王教授展望了未来水泥基材料发展的新趋势,鼓励大家与化学,信息,环境等领域多学科交叉发展,创制更高性能和更新功能的胶凝材料,作为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份子,课题组师生深知自身责任重大,未来也将面向国家发展需求,不断开拓创新,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发洲教授在第一分会场作压轴报告)
课题组师生不仅出席了会议,还积极参与了各项讨论和交流活动。会议期间,应曲老师的邀请下,新加坡国立大学耿国庆教授与组内三位博士关于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针对蓝源旺博士的课题,耿教授提出要突出生物质材料用于建筑材料的优势;王阳博士就水泥基材料在储能方面与耿教授进行深入探讨,耿教授指出,该选题比较新颖,但需要加强对应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做到真正服务于社会的创新应用研究;针对吴海平博士低维材料在水泥基材料的应用研究,耿教授指出需要解决大家关注领域里长期未解决的一个机理。耿教授的观点及指导为三位博士提供了新的灵感与方向,这也进一步提升了课题组内的学术氛围。
(耿教授与课题组师生合影,右三:耿教授)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期间,课题组的研究生们在会场进行了海报展示,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在激烈的评比中,组内科研助理吴海平凭借其创新的研究思路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在海报展示环节中脱颖而出,其参展作品“温度自感知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荣获了大会“优秀墙报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学术努力的认可,也是对课题组研究方向和成果的肯定。
(优秀墙报奖颁奖仪式)
第14届无机非金属材料专题研讨会暨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不同专家学者带来了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参与,为课题组的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交流的平台。展望未来,课题组将继续深化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期待课题组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