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70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课题组关于“2018-2022年空气质量改善背景下北京PM2.5氧化潜势的关键驱动因子”的论文发表在Environ. Int.上!
课题组关于“2018-2022年空气质量改善背景下北京PM2.5氧化潜势的关键驱动因子”的论文发表在Environ. Int.上!
发布时间:2024-05-09

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大气PM2.5浓度持续下降,基于PM2.5质量浓度估算的疾病负担也显著下降,但与氧化损伤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反而微弱上升。因此,有必要从毒性角度识别颗粒物的优先控制组分,开展以人体健康影响导向的空气质量改善。氧化潜势是一种优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毒性指标。2018-2022年期间,在北京城区开展了氧化潜势(OPDTT)的长期观测。2018-2021年随着PM2.5浓度下降,OPvDTT从0.42 nmol·min−1·m−3逐年下降至0.25 nmol·min−1·m−3;OPmDTT从12.8 pmol·min−1·μg−1 逐年下降至9.4 pmol·min−1·μg−1。2022年,尽管PM2.5浓度达到最低值,但OPvDTT和OPmDTT分别升高至0.42 nmol·min−1·m−3和18.2 pmol·min−1·μg−1。基于颗粒物化学组分和气象条件的同步观测,利用受体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出黑碳、金属元素是影响PM2.5氧化潜势的关键组分,沙尘、交通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是PM2.5氧化潜势的关键源;沙尘、黑碳以及黑碳与NO2和SO2的协同效应是驱动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背景下PM2.5氧化潜势先降低后增加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比了北京、石家庄、镇江和海口PM2.5的氧化潜势,发现石家庄>北京>镇江>海口;黑碳是其他地区的关键毒性组分。本研究表明,从氧化潜势的角度,未来北京空气质量改善需加强沙尘和黑碳的减排,同时开展黑碳和NOx的协同减排有利于降低颗粒物的氧化潜势。本研究为北京及其他地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单位包括陕西科技大学、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环境监测中心、海南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李锦雯同学,通讯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刘永春教授。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