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0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员介绍   >  刘澜涛
刘澜涛 教授    

个人简介:

刘澜涛,现为商丘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应天学者特聘教授、《Green Synthesis and Catalysis》青年编委、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化工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化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2002年、2005年先后获郑州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同年加入日本京都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G-COE博士后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

20124月作为海外人才引入商丘师范学院以来,潜心人才培养,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先后荣获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荣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支持计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等省级科研项目。

受教育经历:

2010.10-2012.03,京都大学工学部,JSPS特别研究员 (导师:村上正浩教授)

2009.07-2010.09,京都大学工学部,GCOE博士后(导师:村上正浩教授)

2005.09-2009.06,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导师:北京大学席振峰院士)

2002.09-2005.07,郑州大学,硕士(导师:王敏灿教授、王德坤教授)

1998.09-2002.06,郑州大学,学士(导师:王德坤教授)

工作经历:

20124月至今 商丘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2017220215月任商丘师范学院药物绿色合成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

20215月任商丘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

教学工作:

主要担任本科生《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

奖励荣誉:

[1] 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Tetrahedron: Asymmetry Most Cited Paper AwardJSPS特别研究员

[2] 刘澜涛,王涛,王晶晶,张安安,李峰,工业导向的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豫教[2018]01055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8.05

发明专利:

刘澜涛,李高伟,王涛,许凯,胡春华,刘双,分子内C-H芳基化反应催化合成手性膦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ZL 201510056795.2

科研项目:

[1] 基于不对称化学键活化的环状P-手性膦杂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配体合成中的应用(编号215721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2] 面手性和中心手性的二茂铁基六元氮杂环卡宾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编号212020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3] 协同催化剂催化的二氧化碳的不对称转化反应研究(编号184100510011), 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支持计划,主持

[4] 刚性结构手性硫脲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编号14HASTIT016),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主持

[5] 过渡金属催化的C-H活化:面手性二茂铁衍生物的构建新策略及其应用(编号152102410056 ) ,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主持

代表性论文:

[1] L. Liu*, F. Cheng, C. Meng, A.-A. Zhang, M. Zhang, K. Xu, N. Ishida, M. Murakami*, ACS Catal.,  2021, 118942.

[2] A.-A. Zhang, C. Chen, Y. Gao, M. Mo, R.-Z. Shen, Y.-H. Zhang, N. Ishida, M. Murakami, L. Liu*, Green Synth. and Catal., 2021, 2, 311.

[3] J. Wang* , X. Liu,  Z. Wu,  F. Li, M.-L. Zhang,   Y. Mi,  J. Wei,  Y. Zhou* , L. Liu* , Chem.Commun., 2021, 57, 1506.

[4] L. Liu*, H. Liu, Z. Zuo, A.-A. Zhang, Z. Li, T. Meng, W. Wu, Y. Hu, G. Mao*, Chin. Chem. Lett., 2021, 32, 239.

[5] L. Jia, X. Liu, A.-A. Zhang, T. Wang, Y. Hua, H. Li, L. Liu*, Chem.Commun., 2020, 56, 1737.

[6] L. Liu*, Z. Guo, K. Xu*, S. Hui, X. Zhao,  Y. Wu, Org. Chem. Front., 2018, 5, 3315.

[7] K. Xu*,  Z. Li,  F. Cheng,  Z. Zuo,  T. Wang, M. Wang, L. Liu*, Org. Lett., 2018, 20, 2228.

[8] L. Liu*, A.-A. Zhang, Y. Wang, F. Zhang, Z. Zuo, W.-X. Zhao, C.-L. Feng, W. Ma*, Org. Lett., 2015, 17, 2046.

[9] W.-X. Zhao*, N. Liu, G. Li, D.-L. Chen, A.-A. Zhang, M. Wang, L. Liu*, Green Chem., 2015, 17, 2924.

[10] L. Liu,*  A.-A. Zhang, R.-J. Zhao, F. Li, T.-J. Meng, N. Ishida, M. Murakami, W.-X. Zhao*, Org. Lett., 2014, 16, 5336.

[11] L. Liu, N. Ishida, M. Murakami*, 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2485.

[12] L. Liu, W.-X. Zhang, C. Wang, C. Wang, Z. Xi*,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