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3日上午,应课题组李峰老师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吴曈勃副教授在化学馆122会议室做了题为“酶辅助的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学术报告。
在此次报告中,吴曈勃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基因突变检测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这些突变与众多疾病的发生息息相 关,并且其突变丰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基因突变已经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现阶段的基因检测手段主要以组织活检为主,该检测方法具有取样繁琐、耗时较长、风险较大的缺点。针对这些问题,吴曈勃教授课题组在液体活检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工作。
吴曈勃教授介绍到,λ核酸外切酶能够选择性地水解与靶标杂交的信号探针,从而在恢复荧光信号的同时释放靶标,最终实现靶标信号放大。而当靶标发生突变时,这种水解会被较大地抑制,因此λ核酸外切酶可被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中。吴曈勃教授课题组围绕λ核酸外切酶识别基因突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及应用研究。例如,他们通过信号探针结构设计将突变位置设计到荧光基团的+1位和-1位的突位置时,λ核酸外切酶的突变识别能力能够获得极大的提升。随后他们将以上技术与前期开发的脱碱基位点和阻抑链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λ核酸外切酶的突变识别。此外,在以往报道中,λ核酸外切酶需要识别5’-PO4才能激活,而吴曈勃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在末端引入错配后,λ核酸外切酶依旧能够对非5’-PO4末端底物进行识别和水解,随后他们对该反应进行了深度的机理探究。在以上对酶的了解基础上,吴曈勃教授课题组将该方法应用在酶辅助的DNA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测。例如,在癌症相关核酸酶的检测,精子评价相关指标的检测等方面,以上的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报告专家简介:
吴曈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课题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院长助理,药物分析学系党支部书记,入选湖北省级高层次人才、武汉市黄鹤英才。2012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经济学(双)学位,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2017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赵美萍教授,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7-2018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导师乐晓春(X. Chris Le)院士。主要研究兴趣为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及其在精准医疗、药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相关研究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Chem. Sci.、Anal. Chem.等高水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