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0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委员风采|陈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委员风采|陈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发布时间:2024-08-28

他们是本职工作的“头雁”,他们是政协工作的“主体”,他们是界别群众的“代表”,来自不同界别,从事不同工作,拥有同样的身份——政协委员,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中,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本期“委员风采”,让我们走近宝山区政协委员、上海近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陈昌。

▲ 2019年政协联线现场采访图 张雷 摄

走入近观科技公司大厅,右侧一整面陈列墙上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晶圆特别显眼。站在陈列墙前,宝山区政协委员、近观科技创始人陈昌,向记者介绍了这种硅基“光子芯片”与普通硅基“电子芯片”的异同,以及这种芯片将如何支撑起“超越摩尔”的发展:“这一颗颗小小的芯片,就是我们的整个团队,也是我个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Make impossible possible”——近观科技洁白的墙面上印着一条蓝色的醒目标语。“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是陈昌的初心,也是他在生命大健康与集成电路芯片跨界融合领域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 2019年,陈昌(左三)离开imec时,与当时指导的博士生和博后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科研:遥遥领先

“现在是无创血糖检测的战国时期。”陈昌说,在这一世界级难题上,他和他的团队遥遥领先,即便放眼全球,“第二名跟我们有着显著的差距。”

血糖检测手段从化学、电化学、光学一路演变,已走过一百多年。准确、便捷、无创、实时连续,梦想似乎无限接近现实。“但无创与准确始终难以兼得。”陈昌说,已经上市的产品,“无创”难得“准确”,“准确”就得见血。

2006年,陈昌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到比利时留学,在鲁汶大学和imec进一步深造,并取得了博士学位。imec,与美国的IBM和Intel并称3I,1984年成立于比利时,是世界顶级的半导体产业技术的研发圣地,与几乎所有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和众多下游应用产业,以及学术界都有着紧密的合作。

“读懂最前沿的科学论文,分析其可能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研发可以工业化制造的产品技术。”陈昌这样描述他在imec的工作日常。在国外长达13年的研究生涯,不仅使陈昌心里曾经涌现出的那些科学“问号”得到了解答,也引领他走进了半导体产学研领域的世界最前沿。

作为引领国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技术源头之一,早在20年前imec就有将集成电路芯片运用到大健康的布局。“我刚进入imec就接触到了神经电极芯片领域。”陈昌说,在与师哥师姐同门一起研究中,随着接触的各种不同种类的项目的增加,他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无创血糖检测这一风口。

“空间偏移拉曼光谱技术可以在合适的皮下深度,探测到葡萄糖特有的分子光谱信号。这是我们领先的关键点。”陈昌说。2022年,他带着对无创血糖检测技术最新的理解躬身创业,从物理原理的层次去理解这个挑战,设计医用级产品,使得他的团队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进入自由王国。

“比起imec成熟体系下的按部就班,团队在中国的进展仿佛装了加速器,变化天天可见。”陈昌的自豪溢于言表:短短几年,团队研制出来的无创血糖检测仪无需调查问卷和个人毛糖矫正,只需一次就可以获得准确数值。这种“通用型无创血糖检测技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状态。

“近观科技现在与瑞金医院内分泌科进行深度合作,正在努力将无创血糖技术变成商业化产品。站在无创血糖检测的大风口,我相信至少有一股风是我们刮起来的。”陈昌自豪地说。

▲ 陈昌向记者介绍芯片 张雷 摄


转型:研而优则产

“我当时是实实在在的‘裸归’。”谈到选择回国发展,陈昌笑着说,事先没有谈妥任何确定的条件:职位、经费、职称……本着对领导们的信任,他踏上了归国之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陈昌在海外生活的真实写照:就职于全球顶尖研究机构,稳定的职务、充足的科研资金、出色的团队和学生,交往的不是国际行业巨头就是学界翘楚, “有时候,一屋子开会,好几位诺奖得主。”陈昌笑称,在与这些顶尖大脑的交流中,他意识到,自己恐怕不是只甘心于“把人类的知识往前推进”的那种人,反而对“将人类的知识融合推动社会发展”更着迷。把科学转换成实用的成果,才是自己这个台州人与生俱来的兴趣所在。

2019年,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成为上海当时的两大支柱产业,同时,行业里也有呼声,推动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的结合,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这时,一个很大的机遇摆在我的面前。”身在比利时的陈昌了解到,上海当时组建不久的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工研院)正在广招天下人才,尤其是“超越摩尔”领域的专家。陈昌说,上海工研院自己有条八英寸晶圆的生产线,对他诱惑极大:不仅仅因为工作环境跟imec很相似——对于芯片研制来说,这具有设计条件,也有定制化工艺流片、封测和应用等关键条件。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大大提升芯片产品的开发效率、避免纸上谈兵、受制于人,还能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形成相关人才的集聚。

“我就是冲着这点来的。”在接到上海抛来的“橄榄枝”之后,陈昌毅然回国,致力于参与推动打造“中国的imec”。在上海工研院,陈昌构建了一个以跨学科、复合型海归为主的研发部门,并借助8英寸产线的定制化工艺开发能力,带领团队打造了BT&IT芯片的研制平台。许多龙头企业及投资机构都对这个跨界团队十分认可并愿意给予投资。于是,陈昌又创办了上海近观科技有限公司。

“培育近观科技有限公司,宝山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陈昌说。宝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距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全产业链园区,汇集了产业界、医疗界、学术界,架构起了优质的产业生态,为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氛围。陈昌说:“这里真正做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我们的合作伙伴就在隔壁,便利的地理位置也让我们的思想愈发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我们是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作为宝山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解决好陈博士的后顾之忧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做好他的合伙人。这两年,我们见证了陈博士从科学家向企业家的华丽转身。”宝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副主任俞佳璐说。

▲宝山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陈昌委员代表区知联会发言 受访者供图


议政:谋求超越

浙大求学、鲁汶深造、斯坦福访学、imec专家、上海工研院高管、上大博导、交大博导、科创公司创始人……公司展示墙的显眼处,一张八英寸的晶圆上面刻满了陈昌的跨界履历。

“每一个不同身份,对我来说意味着背后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陈昌说,“虽然很累,但做‘产学研’是我的人生追求。当不同身份汇聚在我身上时,我感到很享受。”

2024年,陈昌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宝山区政协委员。“很荣幸能够参政议政,把我对行业的理解向有关部门反馈,为芯片领域的发展献计献策。”

今年,宝山区知联会同上海大学知联会围绕集成电路产业中“超越摩尔”方向开展调研,开展多场大调研活动。陈昌既是“调研对象”,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调研组到近观科技、信及光子、光键半导体、鸿之微等同行企业走访,赴上海微系统所、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等参观考察,吸取产业领袖和学者专家等大咖的意见。

“伴随着数据通信、量子计算、生命健康、自动驾驶等领域的高速发展,硅光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应用,已经成为‘超越摩尔’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调研让陈昌有了新的思考,他提出了“后摩尔时代”,并形成了《关于宝山布局“后摩尔时代”未来产业的建议》。在宝山九届三次会议上,他代表宝山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作了发言。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针对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4年引进一批国内外的优质企业落地宝山,出台并优化科创金融服务、人才政策”,陈昌表示,这对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速培育初始企业、早期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推动力。“南大智慧城、吴淞创新城等重大高品质板块建设,能够提供充足的文化、教育、医疗、体育、休闲等资源,对吸引人才、安定人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

今年6月,在上海械谷的瑞金医院的创新中心,陈昌向来访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媒体记者介绍院企合作、医工交叉的无创血糖技术、单分子测序技术、超快病原检测技术,以及关键的BT&IT核心芯片。经过多年的跨界“产学研”,陈昌和自己的团队不仅建起了核心技术和产业落地间的那条“路”,更架起了从芯片的IT走向医学和健康的BT的那座“桥梁”。

与imec用科技力量推动产品迭代不同,中国的产品迭代较为传统,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是特点。“目前,我们的无创血糖仪是一台可移动的医疗器械设备。未来,我们将从可移动做到可便携、可掌上,最终实现可穿戴。”陈昌说,“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我们有信心,运用先进的硅光传感芯片,解决我们在研的拳头产品的同时也为生命健康产业里的其他企业提供最底层的关键技术,推动国内产品的赶超大潮。”


摘自“宝山政协”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委员风采|陈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