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29
当前位置: 首页   >  加入我们   >  电子科大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团队和分子电化学团队联合招聘博士后
电子科大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团队和分子电化学团队联合招聘博士后
发布时间:2021-01-15

一、联合招聘博士后岗位方向

基于功能界面材料的电化学、电催化、光电催化

二、应聘条件

1. 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周岁及以下,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2. 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岗位研究方向感兴趣;具有较为丰富的电化学、电催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

三、待遇

1. 基础薪酬:由学校和团队共同提供,资助标准一般为25-35万元/年;

注:若入选博新计划或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年薪40+

2.学校提供博士后公寓(免租金);

3.享受学校教职工子女入园入学政策,享受四川省博士后子女择校政策;

4.在站期间可以申请职称评审;

5.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在站期间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

6.优秀者可聘任为学校教师(如申请电子科大“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

四、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坐落于有天府之国熊猫故乡之称的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

学院主页:http://www.iffs.uestc.edu.cn/

五、团队简介

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心(CMSS)20159月成立,已形成了一支由邓旭教授领衔,研究员、研究助理、博士后以及硕博研究生等20余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主要专注于材料表面科学研究,探究表界面相关的物理及化学基础原理,如表面电荷富集、界面化学反应、表面污染以及界面传热传质(结冰、凝结、沸腾)等表界面科学问题。开发新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应用于强化传热传质、防结冰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已承担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经费充足,已建立起完备的实验平台,可独立开展固-液界面材料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热忱欢迎对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多相流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催化/表界面化学反应、微-纳米制造/仿生超浸润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生物医用材料等相关领域感兴趣的有志青年加入本团队。

团队主页:https://www.x-mol.com/groups/dengxu

团队代表性成果:

1. 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Nature, (2020) 582, 55–59 封面文章

2. Surface charge printing for programmed droplet transport. Nature Materials, (2019) 18, 236, Highlighted by Nature.

3. Reconfiguring surface functions using visible-lightcontrolled metal-ligand coordin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3842.

4. Salvinia-like slippery surface with stable and mobile water/air contact lin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0: 1–11.

5. Candle Soot as a Template for a Transparent Robust Superamphiphobic Coating. Science, (2012), 335, 67 封面文章

 

分子电化学研究团队成立于20177月,团队负责人为崔春华教授。目前包括有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和研究助理在内15人。主要研究方向分子界面电化学,包括分子光电化学,原位光谱电化学,半导体电化学。通过从分子和原子层次去理解催化剂、理解催化反应,并以此为模型设计低廉、高效和稳定的催化剂,应用于燃料电池和人工光合成领域。目前,实验室搭建了完善的科研所需设备,自建了多套电化学测试系统,光电化学测试系统,原位电化学测试系统(包括原位Raman,原位UV-vis,微分电化学质谱,原位电化学EPR等),满足最前沿的电化学和电催化研究。

团队主页:http://faculty.uestc.edu.cn/cuilab

团队代表性成果:

1.Selective methanol-to-formate electrocatalytic conversion on branched nickel carbid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0, 59(47), 20826-20830.

2. Atomically dispersed hybrid nickel-iridium sites for photoelectrocataly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 1-7.

3. Carbon monoxide-assisted size confinement of bimetallic alloy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4, 136 (13), 4813-4816.

4. Element-specific anisotropic growth of shaped platinum alloy nanocrystals. Science, 2014, 346 (6216), 1502-1506.

5. Compositional segregation in shaped Pt alloy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structural behaviour during electrocatalysis. Nature materials, 2013, 12 (8), 765-771.

 

六、合作导师简介

邓旭,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中德马普界面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博士毕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获得国家青年人才支持。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际仿生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成果被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 等国际著名杂志多次作为专题报道。申请欧洲国家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2019),中国化学会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2019),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20)。

崔春华,电子科技大学基础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分子电化学。201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俞书宏院士;2011年8月加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Peter Strasser教授组开始博士后研究;2014年1月在美国圣母大学博士后;2014年10月起在瑞士苏黎世大学URPP LightChEC项目独立开展研究。2017年6月回国,入职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截止目前在Science, Nature Mater., Nature Commun.,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70篇,撰写2部英文著作章节。文章总引用>5000次,单篇最高引用>900次,H因子34。

王德辉,电子科技大学基础院研究员,博导。2020年6月获电子科大博士学位,随后加入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Soft Matter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近二十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的研究工作被选为当期封面,并被科学通报、新华日报、C&EN, Science Daily等国内外媒体专题报道。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件,授权9件。获京博科技奖优秀博士论文奖银奖,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电子科大“百人计划”、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

七、联系方式

请以应聘+博士后+姓名为邮件主题和文件名,将个人简历发至招聘邮箱wangdehui@ue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