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群体基因组学、人类进化遗传学、分子人类学、生物考古、法医基因组学和法医物证研究,因科研工作需要,现拟招聘3-5名优秀博士后,具体信息如下:
一、招收方向
1. 人类进化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方向:古人类基因组测序和现代全基因组芯片分型研究汉藏语和中国南方诸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重建表型或功能性基因突变位点的演化历程,为民族地区易患病的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提供策略支持,推动精细遗传结构分析在法医学地理定位上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完善中华民族的遗传多样性。
2. 语言学方向:建立和完善汉藏语系语言词汇语音数据库、语法数据库,以新的数据库资料,对各代表点语言特征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厘清汉藏语内部的聚类及其语言现象,运用新近的生物学的种系发生树理论和方法,为汉藏语构建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其语言真实的演化模型,并计算出各语群及方言从祖语分裂出来的时代,通过演化模型的Delta值所反映的横向交流度量,描绘汉藏语人群在甘青地区、藏彝走廊的迁徙、扩散和演化方向及其过程。
3. 考古学方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史前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总谱系,从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统一体的研究中考察华夏-汉民族(汉藏语系主体)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起源与早期扩散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与华西早期文化的密切人文关系。甘青-藏彝走廊(云贵川藏)为主体的华西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谱系重建与历时的比较研究,将各类考古数据转化为定类、定序和定距变量进行录入和汇总,建立该区域史前遗址考古数据库;补充华西史前遗址考古数据库和考古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甘青及藏东-川西地区田野考古工作,以完善甘青-藏彝走廊史前遗址考古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4. 体质人类学方向:通过对古代人群的骨骼形态学分析,进一步阐释人类体质特征发展和演变、生业模式、人群迁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复杂化进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群体质特征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在中华民族多源一体的人群构成等重大历史问题方面提供体质人类学的证据,探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进程中古代人群的体质人类学演化。
5. 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方向:收集汉语、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民族志材料,开展进一步的调查、核实,分类整理并建立汉藏民族志与文化遗产信息资料库,通过对汉语和藏缅语族民族文化的分类考古学朔源研究,在跨时空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汉语与藏缅语民族的文化亲缘与源流关系,厘清汉语、藏缅语族与壮侗、苗瑶语族人群的互动交流历史。
二、合作导师
王传超,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社会与人类学院双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A类人才。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包括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等在内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SSCI或A&HCI论文40余篇,以参与作者在Cell、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6篇,精细解析了东亚人群遗传结构,系统性地重构了东亚人群形成史,为汉藏同源、南岛与壮侗同源提供古基因组学证据,反驳了现代语言起源非洲说以及泛欧亚语的农业传播假说,发展了印欧语的起源和扩散假说,推动了人类基因组学大数据在法医学中的应用,累计被引用2300余次,h指数为24,i10指数为49。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担任SCI期刊Historical Biology副编,SSCI期刊Human Biology副编,SCI期刊Frontiers in Genetics副编、SCI期刊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Mitochondrial DNA、Annals of Human Biology、Annals of Human Genetics编委,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Medicine编委、《人类学学报》编委等,研究成果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探索发现》等全国多家知名媒体广泛报道。
三、招收条件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学风;
2. 年龄在35周岁(含)以下,身心健康;
3. 具有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4.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科研事业怀有高度热情。
四、支持政策
1. 薪酬及福利:不低于16万元/年(税前),入选国家、福建省博士后人才项目者享受相应待遇,最高可达48万元/年,合作导师根据博士后科研能力及表现,可进一步追加配套,上不封顶;学校为博士后缴交社会保险和公积金;
2. 科研经费:入站后可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18万元);
3. 住房:可选择入住校内博士后公寓(二室一厅,租金远低于市场价);
4. 补贴:未入住博士后公寓的享受租房补贴;
5. 子女就学:博士后子女按学校教职工子女同等待遇办理入园、入学;
6. 学术头衔: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请特任助理研究员、特任副研究员学术头衔,特别优秀者,可申报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给予特任研究员学术头衔;
7. 对外交流:在站期间可根据需要申请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
8. 发展通道:在站期间可应聘学校教职,支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积极协助申请国家、福建省、厦门市以及校内的各类人才计划和交流项目。
五、招聘办法和联系方式
1. 请将申请材料发电子邮件至wang@xmu.edu.cn,邮件主题请注明“申请人姓名+应聘博士后”;
2. 报名时间自即日起截止至招聘到合适人选;
3. 初审通过者,通知面试,面试合格后,按厦门大学博士后入站程序办理进站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