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传超教授课题组联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在《iSci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Population expansion from Central Plain to northern coastal China inferred from ancient human genom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山东临淄青蓝府墓地出土的人骨进行古基因组提取、测序和分析,发现战国至西汉时期临淄地区古代人群与山东现代汉族人群有着遗传学上的连续性,都来源于黄河中游中原地区农业人群,揭示现今山东地区汉族人群遗传结构至少形成于距今2000年前,并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保持稳定。
先前的古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农业人群向中国西部、南部和北部扩散,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人口变化,比如,从黄河中游向西北地区,影响了历史时期的河西走廊人群;经由藏彝走廊到四川和云南,形成当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人群;向东北扩散,与黑龙江流域狩猎采集人群混合,形成了西辽河流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农业人群。但目前关于黄河中游农业人群的扩散对中国北方沿海地区人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
山东地处中国北方沿海的黄河流域下游地区,不仅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岳石文化这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进入商周时期又孕育出山东商文化和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临淄位于山东省中部,自西周晚期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至战国时期已成为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作为齐国故都,临淄人口流动性强,人群结构复杂,至大一统时期的汉代,临淄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大量增加,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临淄古代人群遗传上有哪些特点?与山东及周边地区古代和现代人群有什么源流关系?研究团队成功测序了山东临淄地区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14个高质量的古人基因组。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历史时期,山东地区至少经历了一次重大的人口变迁事件,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狩猎采集人群转变为与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的黄河中游农业人群遗传同质的历史时期人群,表明中原农业人群向东扩散推动了山东地区的人群替换。此外,青蓝府古代人群与现代山东人群遗传学同质,揭示了现代山东临淄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至少在距今2000年前就已经形成,并且在随后的历史时期保持稳定。
该研究精细描绘了山东临淄地区人群近2000年来的遗传图谱,发现黄河中游中原地区相关农业人群向东大规模的扩散对山东地区古代和现代汉族人群遗传结构的形成作出的重要贡献,该研究对理解黄河中游与下游古今人群之间的互动交流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iScience》是由Cell Press出版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学术刊物,属于中科院二区、JCR一区期刊,最新影响因子4.6。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硕士生王柏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郝导华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煜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传超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群副教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郝导华研究馆员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煜为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孔阳博士和王睿博士生、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生杨晓敏和沈曲亦对本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研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