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388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杨益民讲座 | 黄牛之路:从伏尔加河流域到黄河流域
杨益民讲座 | 黄牛之路:从伏尔加河流域到黄河流域
发布时间:2023-11-16

“多学科视角下的汉藏语系的起源和演化研究”系列讲座

黄牛之路: 从伏尔加河流域到黄河流域



主讲人:杨益民 教授

讲座形式:腾讯会议 450-933-960

讲座时间:2023/11/23 20:00

主持人:王传超 教授


主讲人简介:

杨益民,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特邀编委、《科学通报》特邀编委、《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史前考古》编委,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有机残留物分析、珠子和硅酸盐材料(包括玻璃、玉器和陶瓷等),致力于运用现代科技方法挖掘古代遗存的潜信息,开展先进谱学分析的文物适用性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活动和复原古代社会,解决相关考古学问题,并为文物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撑。目前在先民的动植物利用、人类活动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获取了较多的潜信息。率先在国内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古代遗存中蛋白质的种类和种属,推动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在此领域,领导的课题组是国内发表文章最多的课题组,是国际上发表文章较多的课题组之一。目前,正在建设中国ZooMS(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数据库。率先在国内将显微CT应用于考古文博领域,分析过石珠、玉器、鸵鸟蛋壳珠、釉砂、玻璃、食品、化妆品和植硅体等,大大拓展了显微CT在考古中的应用范围;在此领域,领导的课题组是国际上发表文章最多的课题组。依托人文学院科技考古教学实验室、资环学院环境监测预警与污染控制平台和中科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建立了国内少有的考古专用脂质分析平台,包括红外光谱(台式和便携)、气相色谱、气质联用、气相色谱-燃烧炉-同位素质谱等设备。目前,正大规模开展陶片吸附残留物的脂质分析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曾在PNAS、Science子刊和Nature子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被Nature选为“研究亮点”或Science深度报道。

主办单位: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厦门大学生物人类学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