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12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拳拳报国心 谆谆师者情 ——记长春工业大学教授敖玉辉
拳拳报国心 谆谆师者情 ——记长春工业大学教授敖玉辉
发布时间:2020-03-2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把学生都当作自己孩子,就没有做不好的老师;把科研当作人生追求,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把单位当成自己家,就没有办不好的事。——题记

在国内碳纤维领域,提起长春工业大学敖玉辉教授,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生生导师,敖玉辉教授26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秉持教书、科研和育人三位一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爱祖国、能担当、勇奋斗、有才干、重修为的优秀学子。他的研究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使我国碳纤维的生产和使用不再受制于人,为国家一些重大战略的实施贡献了力量。

“我们要做中国最好的碳纤维”

碳纤维原丝项目由于攻关难度大,一段时间内,没人看好,少有人碰。但是敖玉辉一扎进去就是20多年。

2006年,敖玉辉获得博士学位,一家企业出高薪聘请他。当时正值家庭的经济困难时期,他也曾犹豫。但是反复考量下,他还是留了下来。“企业给的工资高,但是自由度小,我所有的工作要围绕企业的需求来做,基础科研的时间就会很少,我更应该为国家的碳纤维事业做一些事。”最终,敖玉辉选择回到学校继续从教,并把碳纤维原丝制备技术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那段时间里,敖老师除了上课之外,所有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因为进展十分缓慢,不容易出成果,很多次他都说让我换个研究方向。” 敖玉辉当时的研究生、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胡江涛说,“因为碳纤维原丝制备技术的论文是被严格封锁的,根本查不到资料,而且我们的研究也是不能随意发论文的,他怕我影响毕业。可是,看到敖老师那奋不顾身的样子,我就特别信任他,相信他能够成功。”

碳纤维原丝的制备原料丙烯腈是一种剧毒的化学物质,做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每次看到敖老师连续几个小时做实验,我就想去帮助他,但都被他一口回绝。他说我们太年轻,不能冒这个险。”胡江涛说道这里,眼圈有些泛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潜心研究后,敖玉辉用他自己的方法成功制备出碳纤维原丝,碳化后除几项指标外,基本达到了日本东丽公司的水平。

听说消息的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很快联系敖玉辉,提出进行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发碳纤维原丝工业生产技术,并成立了联合科研攻关小组。从此,敖玉辉就将自己的研究场所从学校搬进了企业的生产车间。

聚合物聚合实验一次需要八、九天。所以,敖玉辉在企业一呆就是几周,吃在食堂、睡在倒班室,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一旦工艺参数有问题,他就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处理。“现场的工人师傅是三班倒,但敖老师就是一个人顶着,”多次跟着到工厂做实验的胡江涛说,在车间的工人师傅和企业领导没有不佩服他的。

但是,近半年的实验结果还是失败了,实验室的技术放大到中试阶段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问题出在哪儿呢?”敖玉辉百思不得其解。

“那段时间是我硕士毕业论文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敖老师实验攻关的关键时期。敖老师却放下他的实验过来全身心指导我,他说作为老师,第一位的责任是育人,碳纤维自己做不出来,终究会有人会做出来的,但是毕业是学生一辈子的大事,一刻也不能耽误。”胡江涛说。

幸运总会眷顾那些努力拼搏的人。敖玉辉在给胡江涛指导论文的过程中,偶然从一本资料上查到的一个实验案例,他注意到了实验中一个转瞬即逝的反应窗口期,抓住这一点乍现的灵光,敖玉辉进行了反复实验,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一刻,成功地用自己的方法,在车间制造出了可量产的碳纤维原丝。随后,他和企业一道设计制造生产线。2008年10月,生产线正式运行,中国人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碳纤维原丝的国产量化生产,打破了西方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

30吨、100吨、1500吨…公司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三年间成长了几十倍,吉林化纤集团将生产的重心完全转移到碳纤维原丝的生产项目上来。 2011年11月18日,吉林化纤集团5000吨的项目全线投产,产品的性能指标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吉林化纤集团由此成为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

2015年,敖玉辉又突破解决了国内碳纤维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和质量稳定性差等关键问题,实现了48K碳纤维在吉林省的工业化,实现了碳纤维原丝的大批量“中国制造”,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年产16000吨PAN基碳纤维原丝生产线,累计创造产值40多亿元,上缴利税8亿元以上。

吉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碳谷”。碳纤维的价格从十多年前几千万一吨的“天价”,降到了现在十几万一吨的“白菜价”。碳纤维进一步应用的领域也大大拓宽了。其中,高品质的小丝束碳纤维已成功应用到载人航天飞船的制造中。低成本大丝束48K碳纤维则在沪宁高速公路、上海轨道交通,武汉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得到应用。多位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吉林化纤视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这一成果予以报道。

“能当敖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敖玉辉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践行着、传承着。

敖玉辉说,一言一行都要无愧于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26年来,他坚持为本科生上课这一原则从未改变,现在的他每学期还有200课时的课程。他的课堂如同他的科研一样,都是满满的“干货”。“我们老师的PPT做的特别好,里面有详细的实例研究和具体的数字,是他十几年来的心血和汗水,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敖玉辉的很多学生都这样说。他还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让自己的课更好听、更实用,更能为学生成长服务。

学生评价说,“敖老师真的把我们学生放在了心里,能当他的学生是一种幸福。”

敖玉辉对学生好是出了名的。一些困难学生总是喜欢报考他的研究生。研一的学生本来没有补助,但敖玉辉看到家庭困难的学生,就会拿自己的钱补贴。刘勇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他来自云南省的贫困山区,家里非常困难,大学期间都是边打工边上学。大四考研前夕还在做兼职,敖玉辉知道后,就鼓励刘勇专心学习,生活费他来想办法。现在,研一的刘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2013级的维吾尔族学生塔依尔江·阿克木江身有残疾却自强自立。敖玉辉得知后,主动找到这位学生,对他说,“我特别欣赏你身上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就找我,老师愿意帮你解决你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碰到的难题。你要记住,造就人的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精神。你的精神在,你人就在。”塔依尔江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谈话,“现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到敖老师说的话,我的内心就充满了力量。”

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敖玉辉从未放松过对学生学业的关注,他每天都坚持抽出时间去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实验室。每周五下午,是他和学生们约定的雷打不动的沟通交流时间。关于实验、学习、生活,大家畅所欲言,敖玉辉也都尽力给予指导。“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就和搞科学研究是一样的,可能只差一层窗户纸的事,一旦捅破就一通百通了,但是很多时候缺少一根有目标有力量的手指头,我的工作就是做好这根手指头”,敖玉辉说。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敖玉辉就是这样的“善教”者。敖玉辉指导学生做科学研究,告诉他们既要驰而不息的坚持,更要有举一反三的智慧。他告诫同学们,在艰难的科研路上,失败是常事,短期研究不出成果更是常事。每每学生们在研究中遭遇挫折和低谷,敖玉辉都会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借此勉励学生要不骄不躁踏踏实实。

敖玉辉更注重对学生品德方面的培养,强调在攀登学术高峰的同时更要注重修身立德。他自掏腰包在实验室设立了“公仆奖”,意在鼓励那些乐于助人的学生,以及在其他人遭遇困难和瓶颈时伸出援手的学生。“快乐科研是我们老师的一贯宗旨,他让我们在快乐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成长,在科研中走向成功!”

作为博士生导师,敖玉辉的收入完全可以把家安置在豪华小区,但他却把房子买在了仅与学校一墙之隔的老旧小区。他说,“家离学校近,做实验方便,学生找我也方便。”

“跟着这样的院长干有奔头”

2014年,敖玉辉担任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把自己在科研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他以身作则,早来晚走,在他的带动下,全院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

说起敖玉辉院长,大家都说,“敖院长考虑问题想得远,各项工作落得实,我们特别佩服他,跟着他干有奔头。” 敖玉辉在学院中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开展以老带新、以老助新,帮助青年教师在生活上尽快融入,在工作中尽快成长。

王志兵是新到岗的年轻教师,敖玉辉作为他的师父,亲自带着他进课堂、到实验室、下寝室,走到学生中间,在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沟通技巧等方面给他提供鲜活的案例。王志兵在敖玉辉的带领和影响下迅速成长,他在吉林省本科院校教师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还带领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一等奖,成为了全校最年轻的副院长。

正是在敖玉辉的示范带动下,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老教师们也活跃起来,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形成了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学团队优势互补,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集中备课,率先推行“课程思政”,努力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金课”。《食品化学》、《有机化学》等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省级精品课和优秀课,并荣获多项教学成果奖。

在敖玉辉的着力推动和积极参与下,化学学科成为一级博士点,年轻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敖玉辉的科研团队被评为吉林省首批“黄大年式”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吉林省十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几十项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

敖玉辉还积极在学院中推行“小导师制”,每名教师做四名本科学生的导师,这四名学生来自四个年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学一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导师的实验室,甚至有些学生在本科期间就能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敖玉辉说,关心学生就要关注好学生的重要节点。在新生入学、大四第一学期,他都要一个班一个班地给学生开班会,进行专业教育,给学生作考研动员。在他的鼓舞下,学院学生每年的考研率都保持在35%以上。学生在科研、创新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 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挑战杯”竞赛特等奖等多项大奖。

学院的这些成果,学生的这些进步,对于很多重点高校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地方省属院校来说,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重大突破,每一个荣誉背后都是无数像敖玉辉这样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研究、热爱学生、热爱明天的普通教师在不断拼搏,奋力支撑。

敖玉辉常说,把单位当成自己家,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把学生都当作自己孩子,就没有做不好的老师;把科研当作人生追求,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以校为家,以生为子,以科研事业为追求,敖玉辉这三句质朴的话语,是一名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实践的真心写照,是一名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更是一名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科研报国的铁肩义胆。

以言传,以身教,以爱护,以行领,敖玉辉秉持着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和报国为家的深厚情怀,默默耕耘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带领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走在碳纤维研究的最前沿,书写着“中国智造”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