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7日,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志刚教授团队的朱元首老师于Veterinary Research杂志(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ategic nucleic acid detection approaches for diagnosing African swine fever (ASF): navigating disease dynamics”的综述文章。该文章旨在对目前非洲猪瘟不同发展阶段的核酸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帮助研究人员在不同症状阶段检测非洲猪瘟时做出最佳选择。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致死性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鉴于缺乏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能够在现场快速准确地检测ASFV、及时识别受感染的猪对于控制疫情的传播至关重要。但是,由于ASF病毒载量和引发的抗体反应的动态变化,需要在感染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检测策略,这是目前综述关注较少的一个问题。
本文作者首先介绍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基本组成(图1),然后概述了ASFV核酸检测的一般工作流程(图2),接着总结了目前ASFV常用检测基因的突变情况(图3)和潜在检测靶标。本综述重点介绍了新兴的生物传感器和基于CRISPR的诊断系统,并具体讨论了ASFV突变体和灭活疫苗对ASF诊断的影响,鉴于疾病的动态变化,作者建议针对不同症状阶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图4)。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实际检测中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出现的原因,最后作者系统讨论了目前ASFV检测方法的难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1 ASFV的基本组成
图2 ASFV核酸检测的基本流程
图3 ASFV B646L基因突变位点的示意图
图4 ASF不同症状阶段合适的检测方法
上海理工大学的朱志刚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陶生策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veterinaryresearc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567-024-01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