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旗,男,1980年生,河南周口人,博士;
职称: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生物力学方向;
职务:2013年至2021年 体育学院实验中心 主任;
2016年至2021年 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 主任;
2022年至今 体育学院 副院长(本-硕-博培养与招生);
校院兼职:
东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23年-);
体育学院 党委纪检委员(2022年-),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2年-),学位分委会副主任委员,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3年-),教务委员会委员(2013年-2022年)。
研究领域: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负责人,运动能力测评与提升研究中心负责人;
主要开展人体运动能力测评与科学化训练,老年肌骨系统病变风险评估与运动干预,以及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参数采集与标准化研究。
(1)运动与健康科学
围绕老年人因骨质流失、骨超微结构退化,肌肉萎缩、脂肪组织浸润,力量、肌耐力下降,神经调控能力减弱等退变,导致的如骨质疏松、肌少症、跌倒与跌倒伤害、虚弱等慢性病,研究增龄性肌骨系统病变的风险评估与诊断方法、运动干预方案及长效管控策略,服务于“积极老龄化”的健康中国战略。
(2)运动能力测评与科学化训练
围绕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与监控需求,研究运动员训练负荷承受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状态,以及力量、速度、耐力、技术、战术训练水平的测评技术,服务于现代竞技体育“科研、训练和保障(恢复、心理、营养等)”三位一体的科学化训练。
(3)人因特性参数采集与标准化
围绕人(运动员或健身大众)—机(运动器械)—环(运动环境)交互作用中的人因特征,研究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的采集原理、测试技术、评价标准及参数库的开发与应用,为运动产品开发与空间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学术兼职: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
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运动生物力学技术专家;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适老化健身教练工作委员会特邀专家;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运动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理学会体适能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体育科学仪器设备评标专家;
吉林省运动健康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和成果鉴定专家;
英文期刊审稿人:Scientific Reports(IF=4.996),Clinical Nutrition(IF=7.643),BMC Geriatrics(IF=4.070)等。
教育经历:
1. 2020.1–2021.1,新加坡(Singapore)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国立教育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IE)体育教育与运动科学系(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 PESS),访问学者;
2. 2008.9–2011.7,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博士,导师:王安利-教授(北京体育大学),郑秀瑗-教授(清华大学);
3. 2004.9–2007.7,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硕士,导师:徐刚-教授(北京体育大学);
4. 2000.9–2004.7,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主修田径、辅修排球,学士,田径二级运动员,田径、排球二级裁判员。
教学工作
1. 本科生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体育测量与评价;
2. 硕士生课程:体育科研方法、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技术、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课程负责人,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实践、体育学基本原理、人体科学科研案例写作与分析、运动人体科学研究前沿等课程的授课组教师。
3. 博士生课程:国际学术交流与写作课程负责人,运动训练学基本理论授课组教师。
管理工作
(一)实验室管理工作(实验中心主任)
于2013年-2022年8年间,领导实验中心实验教师团队成功申请了5批中央修购基金与4批学科建设经费,共计3840多万元,以完善与扩建“学-训-研”一体化实验中心。实验中心现占地1017m2,有各类实验仪器设备872多件,价值3840多万元;设有①运动解剖学,②运动生理学,③运动生物力学,④运动生物化学,⑤体育保健学,⑥运动心理学等6个基础教学实验室;还设有①专项技战术优化,②人体生理机能评估,③运动训练负荷监控,④疲劳监测与恢复促进,⑤体质健康测评,⑥竞技心理状态调控等6个体育科研实验室。
以实验中心实验室建设为基础,成功申请的科研平台包括:
1. 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体育局竞技体育能力提升重点实验室,
1个吉林省科技厅“冰雪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
2. 科学化训练基地:1个科技部“科技冬奥”冬季项目科学化训练基地,
1个科技部冬季项目科学化训练科普基地,
4个国家体育总局训练-测试-培训-选材基地(“冰雪项目跨界跨项 选材测试基地、跨界跨项跨季科学化训练基地、跨界跨项国家集训队运动员文化基地、运动员教练员培训实习基地”);
3. 运动健康科学基地:1个吉林省运动健康科普基地。
(二)教研室管理工作(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主任)
完成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课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全过程实验室直观教学模式,并实施过程性评价;推进教研室示范课程建设,将体育保健学打造为全校首批公开示范课,并荣获吉林省高等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与教研室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荣获2019年全国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
主持的教学改革类课题:
1. 2021.06-2023.06 体育学院本科教学综合改革项目(第三期)以及新文科培育重点项目:“创造教育”理念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模式研究,A类项目,0.5万元,已结项,主持。
2. 2021.06-2023.06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造教育”理念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模式研究,一般项目,2.0万元,在研,主持。
3. 2024.09-2026.09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08025,体健融合视角下Footbike滑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基于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综合评估,4.0万元,在研,主持。
4.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优秀成果培育项目,Re-evalu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ISO 11226: 2000-Evaluation of static working postures/ ISO 11226: 2000,2023.07-2024.07,1.5万元,在研,主持。
(三)学院管理工作(体育学院副院长)
1. 本科生培养与招生
(1)常规工作。课程安排,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教学质量报告撰写,教学状态数据填报,教学质量评价,教改项目推进,期末考试组织等。
(2)教学基本功大赛。实施全体学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从教学技能、运动技能、基本体能三大部分14个项目,检验培养质量与成效,督促学生自觉学习、磨练内功。
(3)城乡反差体验式实习。持续深化1+1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包括准备(动员会、课程调整、代课安排、实习点对接、实习培训、基本功大赛)、过程(农村+城市各1个月,19个实习点,281人参与)与总结(微课汇报、总结表彰、材料汇编、财务报账等)三阶段12个环节,坚定了学生的教育信念,提升了教育技能。
(4)入口招生与出口毕业审核。更新招生宣传,调整招生计划(运训+高水平运动队+保送优秀运动员),制定招生文件。组织实施大一“运训+体教+民传+冰雪+高水平”5个专业复测。本科生开题,毕业生论文抽检,学业预警核对、上报和帮扶,以及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审核。
(5)公体教学。增设飞盘、短兵器、骑行等课程,开课量达48项,修订教学文件;丰富与实施第二课堂,深化一二课堂评价联动;完善学生体测,开展校园体育竞赛。
(6)军体教学。军体教研室两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管理,包括全校大一年级共3800人的两个学期(每学期18学时)的军事理论授课,以及持续14天共计150余学时的军事训练课程。
(7)审核评估。主导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第三级)工作。
(8)教学比赛。作为领队带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团队荣获“2024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作为领队带领教师团队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与训练技能展示大赛”排球、羽毛球、操舞类3项二等奖。
2. 研究生培养与招生工作
(1)常规工作。课程安排、学生选课、教学检查、培养材料归档等。
(2)推免招生一体化。开展招生宣传,完成招生细则文件制定;接收推免生,经报名、材料审核、线下面试、沟通、线上录取5大流程,共接收推免生;无差错完成招生自命题、评卷、复试和录取等。
(3)开题与论文送审优化。新增110位外审专家,加大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外审、复议、预答辩、博士生中期考核、答辩环节的外审比例,优化答辩过程;试行院外盲审、院内复议、方向负责人审议流程。
(4)导师遴选与学生培养:依据校院文件,完成导师任职、招生资格认定、名额分配,加强导师推介、增进师生互选;完成学业预警,创新成果、毕业资格审查等;更新业务费使用办法,修订培养方案,筹备专博培养方案撰写。
(5)学位点合格评估:主导学院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包括学博、学硕与专硕三个学位授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