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78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员介绍   >  林森
林森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林森,教授,博导。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06年保送至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师从谢代前教授。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福州大学,目前在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任基础理论课题组组长,入选爱思唯尔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曾两次赴美合作交流(Hua Guo Group),从事多相催化理论研究,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 Catal、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Sci Adv、Chem、ACS Catal、Chem Sci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6篇被选为封面报道,2篇被选为年度热点文章,20篇曾入选全球高被引论文,所有论文被他引7000余次。参与编著多相催化领域英文著作3部,另外发表1篇Nat. Catal.合作论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受邀为Elsevier旗下的英文书籍《Dynamics in Heterogeneous and Single-Site Catalysis, Comprehensive Computational Chemistry》撰写章节,受邀为ChemPhysChem期刊撰写综述。受邀在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全国催化会议、全国量子化学会议、中国化学会年会等国内国外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20余次,在第12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Kinetics担任分会主席并做主题报告。去年,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全国理论与计算催化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研讨会。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和福建省重点项目1项,入选福建省高层次引进人才、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福建省百千万工程人才。现任Springer Nature旗下《Discover Catalysis》以及《Catalysts》期刊编委。


  • 目前取得的代表性工作有:

  • (1)提出了通过掺杂原子调控载体表面活性中心催化炔烃加氢性能的策略,揭示了反应过程中催化物种-载体相互作用对形成催化活性中心的重要性,进而设计了具有独特活性中心结构的双位点催化剂;
  • (2)阐明了外壳层化学环境对催化活性中心的作用机制,打破了以往活性中心的催化性能主要通过内壳层化学环境调控的认知,提出了外壳层化学环境依赖的、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催化选择性描述符,为通过掺杂工程设计新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
  • (3)揭示了反应物分子的动态演化对催化活性的影响,阐明了气体分子与吸附物种之间的碰撞对促进持续性溢流和活性中心循环再生的关键作用,为弥合催化材料表界面性质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的环境气压下催化反应体系之间的“压力鸿沟”提供新的见解。


近年来,课题组将理论计算化学的设计念成功应用于当前所在区域的实际化工领域,与化工科技公司密切合作,助力其技术部门快速筛选并预测多种高效催化剂。


    • 研究生培养:

已培养研究生近30名,其中4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人获评福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2人获福建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其中1名赴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培养,1名赴德国哥廷根大学联合培养, 1名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联合培养,1人赴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多名博士毕业生入职高校(浙江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目前在读研究生14名。


  • 教学简介 :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实验》 

《能源及环境催化材料前沿及产业》(入选福州大学十大精品课程)

《光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文献检索与利用》

《专业英语》 


  • 获奖情况:

入选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入选福建省百千万工程人才

获得2016年度和2020年度福建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

入选2017年度“旗山学者”奖励支持计划 

2017年度“鸿耀奖教奖”

2020年度“福能奖教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