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5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课题组研究生在第三届“双碳”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奖
课题组研究生在第三届“双碳”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奖
发布时间:2024-11-18

近日,在 2024年10月19日至20日 于 武汉理工大学 举办的 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 中,我课题组研究生团队凭借项目 “链接高效人工光合成:分子催化材料的微波法固载创新” 荣获 三等奖。本项目围绕 CO₂光催化转化 展开,创新性地提出了 微波固载分子催化剂的策略,为光催化碳减排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赛背景

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 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是国内“双碳”领域影响力最大的研究生赛事之一。大赛旨在推动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的实现,促进 新能源、储能、碳减排、碳捕集与利用 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本届大赛以 “智慧双碳,创享未来” 为主题,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的优秀研究生团队参赛,竞争十分激烈。


课题组参赛项目

本次获奖项目 “链接高效人工光合成:分子催化材料的微波法固载创新” 以 光催化CO₂还原 为核心,提出了一种 基于微波合成的酰胺键固载策略,有效提升了催化剂的 电子迁移能力、CO₂吸附能力和还原选择性,为可持续能源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研究亮点

  • 创新催化剂设计
    • 采用 K掺杂聚合氮化碳(KPCN) 作为催化平台,结合 分子催化剂(CuPyQc, SCC) 构建 S型异质结,优化光生电子传输,提高催化活性。
  • 微波固载策略
    • 通过 液相微波法,实现分子催化剂的 稳定固载,提高催化剂的长效稳定性,并减少载流子复合损失。
  • 高效CO₂还原性能
    • 在 模拟太阳光照射 下,该催化剂的 CO产率高达 62.5 μmol·g⁻¹·h⁻¹,选择性接近100%,在多次循环实验后仍保持高效稳定性。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 可推广的微波固载催化剂构筑方法,为 新能源催化技术和“双碳”目标 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团队分工

  • 衡明宇:负责 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优化,通过创新性策略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为项目整体性能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 孙洁婷:运用 先进表征技术(XRD、SEM、XPS等),对催化剂的 结构、成分及光电性能 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材料的 结构-性能关系。
  • 纪禹含:系统深入地探讨了 催化机理与反应路径,从理论层面揭示了 关键反应步骤和影响因素,为项目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展示了 微波辅助固载分子催化剂 在 光催化CO₂还原 方面的巨大潜力,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催化剂设计思路。未来,该策略可应用于 人工光合成、光解水制氢、污染物降解 等领域,为 新能源与环境催化 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可能性。

此次获奖是对课题组研究方向和创新能力的认可。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推动 光催化碳转化 技术的发展,为“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