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宝珺

个人简介

刘宝珺(1931-),男,天津人。我国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过中科院两届地学部常委。早年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方面的研究,在有关沉积构造的水动力解释、沉积相动力学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岩铜矿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果。刘院士将沉积成岩、岩相、构造的分析和物理化学热力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新理论。1980年以来,在沉积学的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关于风暴岩的研究,提出了扬子地台陆缘寒武纪磷矿风暴岩沉积模式;主持了地矿部重点攻关项目“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规划”的研究,编制出一套中比例尺岩相古地理图。在该项目中,刘宝珺院士全面系统地组织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包括构造岩相分析、沉积作用演化、盆地分析以及成岩成矿作用等,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是目前国内外少见的大型综合研究的范例。 刘宝珺院士在国际学术界十分活跃,自1987年起,他作为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多次组织并参与了国际有关全球沉积地质研究工作。40多年来,刘院士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20部,其中代表性专著有《岩相古地理基础及方法》、《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和《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等。曾多次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1986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荣获中国地质学界的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996年在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斯潘迪亚罗夫”奖,是100年来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二十位地质学家,是我国地质学家此奖的首获者。1997年由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方面的研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