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东东

个人简介

王东东(1983- ),男,山东昌乐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6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在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等6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首位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十余篇;参与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5部;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科研与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奖励7项,厅局级奖励10余项;指导国家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项;获得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奖励 1、2018年,《新常态下地质类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7位; 2、2016年,《煤系共生矿产成矿机制及开发利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位; 3、2015年,《中国典型盆地聚煤理论体系、资源预测及其勘探实践与应用》,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第9位; 4、2015,《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煤地质学课程改革》获煤炭行业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6位; 5、2014年,《多元聚煤理论体系与煤炭资源预测》,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0位; 6、2013年,《深部坳陷盆地煤成气成藏研究与勘探实践》,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1位; 7、2012年,《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理论与应用》,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6位; 厅局级教学与科研奖励 1、2018年,山东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老师,独立; 2、2017年,第一届全国煤炭地学大赛综合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独立; 3、2017年,获山东省地质学会2016年度“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独立; 4、2017年,山东省科普创作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第3位; 5、2017年,获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6、2015年,《华北中东部煤系气潜力及资源评价》,获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第3位; 7、2015年,《冀南-鲁西-豫北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气资源研究》,获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0位; 8、2013年,《能源地质类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获山东科技大学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7位; 9、2012年,《山西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获陕西省2011年度地质找矿新发现奖,第8位; 10、2012年,《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延安组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获山东省地学科技创新,二等奖,第1位(独立); 主要专著与教材 1、邵龙义,王东东等著,《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地质出版社,2017; 2、王东东参编.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地下乌金——煤》,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王东东参编. 大型煤矿地质工作工具书《矿井地质手册——地质•安全•资源卷》,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 4、李增学,吕大炜,刘海燕,王东东,余继峰,王平丽,刘莹著.《含煤系统理论体系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5; 5、王东东副主编,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非常规天然气地质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 代表性专利 1、王东东,李增学,吕大炜,等. 综合识别巨厚煤层内部沉积间断面的方法,2016,专利号:ZL201510563241.1; 2、李增学,王东东,吕大炜,等. 一种深部煤系及薄煤层多级叠加测井识别方法,2016,专利号:ZL201510666941.3; 3、李增学,吕大炜,王东东,等. 一种古地理恢复的优势相方法,2016,专利号:ZL201510761711.5; 主要的科研项目 1、2019.07-2022.06,鲁西晚古生代煤系菱铁质结核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2、2018.11-2019.12,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巨厚煤层成因机制及其古气候效应,河北省资源勘测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主持; 3、2018.6-2020.6,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主持; 4、2018.1-2022.12,早-中侏罗世大气古氧浓度重建: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为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主研; 5、2017.06-2011.1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05-2“古环境重建及外生资源效应”子任务“东亚地区煤的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主研; 6、2016.01-2017.12,鲁西北地区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火山事件沉积的成因机制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省级重点项目),主研; 5、2016.01-2018.12,南海深水区煤系生烃母质沉积与聚集过程和分布预测,国家十三五重大攻关项目,主研; 6、2015.01-2017.12,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侏罗世延安组特厚煤层成因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 7、2015.01-2015.06,二连盆地群含煤岩系对比及聚煤规律研究,主持; 8、2014.09-2017.07,原地堆积巨厚煤层层内间断面特征及沉积模式,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4LH06),主持; 9、2014.09-2014.12,内蒙古自治区东胜深部矿区砂岩型铀矿资源调查,主持 10、2013.06-2015.05,大型陆相坳陷盆地层序-古地理与沉积矿产赋存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延安组为例,山东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3RCJJ008),主持; 11、2012.01-2016.12,煤与油页岩共生聚积成矿机制与模式比较研究(4127217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主研; 12、2013.01-2014.12,安徽省淮北地层小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KCY20130001),安徽省公益性地质项目,主研;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能源地质学、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Hou Yijun, Wang Dongdong*, Lv Dawei, et al.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Early Permian Peatland and Their Control Factors in North China.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2019.3, Accepted [ESCI] 2、 Wang Dongdong, Li Zengxue, Liu Haiyan, et al., The Genetic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al and Oil Shale Deposits in Eastern China’s Continental Fault Basins and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s Symbiotic Assemblages ——Take Huangxian basin as an example. Petroleum Science, 2019.4, (16): 469–491.[SCI] 3、 Zhang Gongcheng, Wang Dongdong*, Zeng Qingbo,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measure source rock and gas accumulation belts in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facies fault basins: A case study of the Oligocene deposits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2019, 37(6): 1752-1778.[SCI] 4、 Wang Shuai, Shao Longyi, Wang Dongdong , et 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coal accumulation of Lower Cretaceous coal-bearing series in Erlian Basin, northeastern China. AAPG Bulletin, 2019, 103(7): 1653-1690.[SCI] 5、 Li Zengxue*, Wang Dongdong*, Lv Dawei, et al. The geologic settings of Chinese coal deposits[J].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18,60(5-6):548-578.[SCI] 6、 王东东,侯懿隽,刘海燕,等. 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判别方法与成因模式[J].煤炭科学技术,2018,46(2):56-65.[SCD] 7、 李增学,宋广增,王东东*,等.琼东南盆地渐新统煤系(扇)辫状河三角洲特征[J].地球科学,2018,2018,43(10),3471-3484.[EI] 8、 Dongdong Wang*, Zhixue Li, Longyi Shao*, et al.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Performance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Continental Coal Measures Shale Gas[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 145: 609-628. [SCI] 9、 Dawei LV*, Dongdong WANG*, Zengxue LI*, et 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mineralization mechanism in the coal bed- and oil shale-bearing succession: A case from the Paleogene Huangxian Basin of China[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 148: 32-51. [SCI] 10、 王东东,李增学,吕大炜,等. 陆相断陷盆地煤与油页岩共生组合及其层序地层特征[J].地球科学,2016,41(3):508-523. [EI] 11、 王东东,邵龙义,刘海燕,等. 超厚煤层成因机制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16,41(6):1487-1497.[EI] 12、 Wang Dongdong, Li Yingjiao, Liu Bingqiang, et al. The Typical Coal Accumulating Models of the Middle Jurassic Coal-bearing Strata in the Ordos Basin, North-central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2015, 8(6): 2594-2602. [SCI] 13、 王东东,刘海燕,吕大炜,等. 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讨——以《煤地质学》考试改革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4:116-120. 14、 王东东*,邵龙义,张强,等.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含煤地层聚煤特征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42(2):257-265. [EI] 15、 王东东,邵龙义*,李智学,等.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煤层形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43(6):1726-1739. [SCD] 16、 王东东*,李增学,王真奉,等.黑龙江依兰盆地古近系煤与油页岩共生特征及层序地层格架[J]. 中国煤炭地质,2013,25(12):1-7.[SCD] 17、 王东东*,邵龙义,李智学,等.陕北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岩相古地理[J].古地理学报,2012,14(4):451-461.[SCD] 18、 Longyi Shao*, Dongdong Wang, Hou’an Cai, et al. Ramp facies in an intracratonic basin: A case study from the Upper Devonian and Lower Carboniferous in central Hunan, southern China[J].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1, 2(3): 1-11. [SCD] 19、 王东东*,李增学,张功成,等.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基准面旋回划分及转换机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0(4):576-583. [EI] 20、 王东东*,邵龙义,李智学,等.陕西省中侏罗世延安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煤层形成[J]. 中国煤炭地质,2011,23(8):22-27. [SCD]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