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民

个人简介

陈民 平台建设学者 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部 简历: 陈民于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试点班,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亨利希海涅杜塞尔多夫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继续从事激光等离子体尾波场加速方面的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 2006年以来与合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包括11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2篇 Nature Photonics, 2篇 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引用超过3500次,H因子33(Web of Science 查询)。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亚太物理学会等离子体分会青年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4/5),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5)。作为负责人现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面上项目各一项。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863课题及上海浦江人才项目各一项。 陈民 平台建设学者 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部 34204629 激光楼 312 minchen AT sjtu.edu.cn 简历: 陈民于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试点班,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亨利希海涅杜塞尔多夫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继续从事激光等离子体尾波场加速方面的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 2006年以来与合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包括11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2篇 Nature Photonics, 2篇 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引用超过3500次,H因子33(Web of Science 查询)。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亚太物理学会等离子体分会青年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4/5),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5)。作为负责人现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面上项目各一项。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863课题及上海浦江人才项目各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激光尾波加速和辐射:利用超短超强激光在等离子中激发出尾波,可以提供高于传统加速器1000倍的强大加速梯度。激光尾波加速被认为是加速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有望成为下一代对撞机和桌面型辐射源的加速方案,也是2018年CPA技术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原因之一。实验已经证明在20厘米长度内,可以将电子从静止加速到8GeV能量。在本课题中,我们将重点开展尾波级联加速方案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少周期激光脉冲驱动的尾波激发理论及其对电子加速的性质。 2、强场QED等离子体物理:面向新一代的激光强度(1023~26W/cm2) ,人类可以探索的物质世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端强场领域,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将扩展到激光真空作用物理。研究极端相对论光强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电子在光场中的康普顿散射、辐射阻尼、自旋极化效应、正负电子对产生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学及学生培养情况: 迄今已讲授国际班和致远学院“经典电动力学”9个学期;与钱列加教授共同承担致远学院“激光等离子体物理”课程。获上海交大烛光二等奖,及上海交大2016年度教学成果(集体)一等奖。指导及协助指导的博士生荣获“王大珩高校学生光学奖”2人次,“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2人次,“AMD高性能计算奖”3人次,“IFSA协同创新博士生奖学金一等奖”2人次,“IFSA协同创新博士生奖学金二等奖”1人次,国家奖学金1人次。与高性能计算中心联合指导硕士生获得“Intel-SJTU实习生“六个月培训实习计划,完成粒子模拟程序在INTEL最新一代计算芯片KNL上的MIC程序移植和优化。指导本科生荣获“䇹政学者”2人次。现指导本科生科研实践学生3人,已指导完成7人。 本小组招收优秀的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欢迎有志从事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的同学加入!本团队还是国内高校首批入选INTEL并行计算中心的团队(https://software.intel.com/en-us/ipcc/centers),希望对程序开发感兴趣的同学加入我们。

研究领域

1、激光尾波加速和辐射:利用超短超强激光在等离子中激发出尾波,可以提供高于传统加速器1000倍的强大加速梯度。激光尾波加速被认为是加速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有望成为下一代对撞机和桌面型辐射源的加速方案,也是2018年CPA技术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原因之一。实验已经证明在20厘米长度内,可以将电子从静止加速到8GeV能量。在本课题中,我们将重点开展尾波级联加速方案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少周期激光脉冲驱动的尾波激发理论及其对电子加速的性质。 2、强场QED等离子体物理:面向新一代的激光强度(1023~26W/cm2) ,人类可以探索的物质世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端强场领域,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将扩展到激光真空作用物理。研究极端相对论光强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电子在光场中的康普顿散射、辐射阻尼、自旋极化效应、正负电子对产生将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学及学生培养情况: 迄今已讲授国际班和致远学院“经典电动力学”9个学期;与钱列加教授共同承担致远学院“激光等离子体物理”课程。获上海交大烛光二等奖,及上海交大2016年度教学成果(集体)一等奖。指导及协助指导的博士生荣获“王大珩高校学生光学奖”2人次,“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2人次,“AMD高性能计算奖”3人次,“IFSA协同创新博士生奖学金一等奖”2人次,“IFSA协同创新博士生奖学金二等奖”1人次,国家奖学金1人次。与高性能计算中心联合指导硕士生获得“Intel-SJTU实习生“六个月培训实习计划,完成粒子模拟程序在INTEL最新一代计算芯片KNL上的MIC程序移植和优化。指导本科生荣获“䇹政学者”2人次。现指导本科生科研实践学生3人,已指导完成7人。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激光尾波加速及辐射: G. Golovin, ..., M. Chen, et al., "Electron Trapping from Interactions between Laser-Driven Relativistic Plasma Waves", Phys. Rev. Lett., 121, 104801 (2018) J. Luo, M. Chen*, et al., "Multistage Coupling of Laser-Wakefield Accelerators with Curved Plasma Channels", Phys. Rev. Lett., 120, 154801 (2018) W. Yan, …, M. Chen, et al., "High-order multiphoton Thomson scattering", Nat. Photonics, 11, 514 (2017) J. Luo, M. Chen*, et al., "A compact tunable polarized X-ray source based on laser-plasma helical undulators", Sci. Rep. 6, 29101, (2016). M. Chen*, et al., "Tunable synchrotron-like radiation from centimeter scale plasma",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5,e16015 doi:10.1038/lsa.2016.15 (2016) M. Mirzaie, ..., Nasr Hafz+, Min Chen*, et al., Sci. Rep. 5, 14659; doi: 10.1038/srep14659 (2015). M. Zeng, M. Chen*, …, Z.M. Sheng+, et al., Phys. Rev. Lett.,114, 084801 (2015). L.L. Yu, …, M. Chen, et al., Phys. Rev. Lett., 112, 125001 (2014) G.R. Plateau, …, M. Chen, et al., Phys. Rev. Lett., 109, 064802 (2012) 2、激光离子加速: M. Chen, et al., Phys. Rev. Lett., 103, 024801 (2009) J.L. Liu, M. Chen*, Z.M.Sheng+,et al., Phys. Rev. Spec. Topics-Acce. Beams, 16, 121301 (2013). M. Chen, et al., Phys. Plasmas, 18, 073106 (2011) M. Chen, et al., New J. Phys., 12, 045004 (2010) M. Chen, et al., Phys. Plasmas, 15, 113103 (2008) M. Chen, et al., Phys. Plasmas, 14, 113106 (2007) M. Chen, et al., Phys. Plasmas, 14, 053102 (2007) T.P. Yu, …, and M. Chen, Phys. Rev. Lett., 105, 065002 (2010) 3、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 Z.L. Zhang, Y.P. Chen*, S. Cui, F. He, M. Chen, Z. Zhang, J. Yu, L.M. Chen, Z.M. Sheng*, and J. Zhang, "Manipulation of polarizations for broadband terahertz waves emitted from laser plasma filaments", Nat. Photonics, https://doi.org/10.1038/s41566-018-0238-9 (2018) Z.L. Zhang, Y.P. Chen, M. Chen, et al., Phys. Rev. Lett., 117, 243901 (2016) L.L. Yu, ...,M. Chen, et al., Nat. Commun. 7, 11893 (2016) M. Chen, et al., Phys. Rev. E, 78, 046406 (2008) M. Chen, et al., Phys. Plasmas, 13, 014504 (2006) M. Chen, et al., Opt. Express, 14, 3093 (2006) H.B. Zhuo, …,M. Chen, et al., Phys. Rev. Lett. 112, 215003 (2014) L.M. Chen, …, M. Chen, et al., Phys. Rev. Lett., 100, 045004 (2008) Y. T. Li, …, M. Chen, et al., Phys. Rev. Lett., 96, 165003, (2006) 4. 辐射阻尼及QED-Plasma物理: W. Luo*, ..., M. Chen*, et al., "QED cascade saturation in extreme high fields", Sci. Rep. 8: 8400, (2018) W.Y. Liu, ..., M. Chen*, et al., Phys. Plasmas, 24, 103130 (2017) T. Yuan, M. Chen*, et al., Phys. Plasmas, 24, 063104 (2017) W. Luo*, …, M. Chen*, Phys. Plasmas, 22, 063112 (2015) M. Chen, et al., Plasma Phys. Control. Fusion, 53, 014004 (2011)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