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卞冬磊

个人简介

卞冬磊, 1982年8月生,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硕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历任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讲师与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问学者(2015.03-2015.04),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名誉副研究员(2018.10-2019.09)。 奖励荣誉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0) 南京大学“优秀线上课程奖”(2020) 第八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2019) 江苏省“社科优青”(2019) 南京大学“青年五四奖章”(2019) 第三届 “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著作奖(2016) 首届新闻传播学国家级学会奖“优秀学术奖”三等奖(2015)

研究领域

中国近代报刊史,传播思想史,媒介、时间与空间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从江南到京师:主流政治、精英读者和〈申报〉的全国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872-1879)》,2021年9月,第93-107页。 《成员无数:一份马克思主义刊物的栏目设置与群体逻辑》,《国际新闻界》,2021年7月,第43-58页。 《遗忘与重建:作为“传播”的“交通”》,《新闻大学》,2021年1月,第36-47页。 《中国的一年:新闻、阅读与民族国家在日常的兴起(1894-1895)》,《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20年4月,第52期,第87–115页。 《伟大的情感:近代报刊的“祖国”话语与意义争夺(1902-1927)》,《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1期,第97-109页。 《线上社会世界的兴起:以“自我”概念探究“社交”媒体》,《新闻记者》,2019年第10期,第31-40页。 《“世界”的阴影:报纸阅读与晚清的国家想象(1898-1911)》,《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25-32页。 《为致用而读:新闻纸在晚清官场的兴起(1861-1890)》,《新闻大学》,2019年第5期,第46-57页。 《五四运动在乡村:传播、动员与民族主义》,《二十一世纪》(香港),2019年4月,第90-102页。 《中西映照的开始:晚清新闻纸阅读中的“社会比较”》,《编辑之友》,2019年第4期,第98-104页。 《路上无风景:城市“移动空间”中的交流》,《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19年1月,第29-54页。 《“打探”西方:新闻纸在晚清官场的初兴(1850-1870)》,《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1期,第114-125页。 《林则徐去广州:19世纪中国传播网络的一个片段》,《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11期,第6-21页。 《开眼看中国:从“澳门新闻纸”发现世界、国家与自我》,《二十一世纪》(香港),2018年2月,第51-64页。 《可见的共同体——报纸与民族国家的另一种叙述》,《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12期,第34-52页。 《传播思想史的“两条河流”》,《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8期,第6-17页。 《现代性之前的交往:阿伦特思想的另一个侧影》,《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6期,第44-49页。 《古腾堡的人马在十九世纪的中国:深描和隐喻(书评)》,《新闻学研究》(台湾),2015年4月,第271-280页。 《识“时务”者为俊杰:晚清知识转型与中国近代报刊的兴起》,《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15年4月,第209-233页。 《从报刊史到报刊阅读史: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视角》,《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期,第157-165页。 《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上海新闻纸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1894-1895)》,《二十一世纪》(香港),2014年6月,第68-81页。 《“社会世界”的更新:新闻与现代性的发生》,《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2期,第103-114页。 《活人办报及其历史书写:评李金铨教授〈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二十一世纪》(香港),2014年2月,第125-133页。 《现实主义的匮乏:1894年前中国读书人的阅读与生活》,《河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22-31页。 《报纸阅读与晚清读书人“国家”意识的形成》,《二十一世纪》(香港),2013年8月,第25-34页。 《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读报纸与现代性(1894-1911)》,《新闻春秋》,2013年第4期,第80-83页。 《在中国发现公众:报刊与晚清阅读公众的形成》,《传播与管理研究》(台湾),2013年1月,第53-82页。 《为印刷辩护:机印本取代手抄书的历史意义(书评)》,《传播文化》(台湾),2012年10月,第137-144页。 《自由的抗争:从新闻专业主义到公共新闻业》,《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第21-25页。 《大陆传播知识的生产:一项参与观察式的个案分析》,《玄奘大学资讯传播学报》(台湾),2010年7月,第23-46页。 《再论媒介时间:电子媒介时间观之存在、影响与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1期,第50-55页。 《从仪式到消费:大众传媒与节日意义之生产》,《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第21-25页。 《媒介时间之“內化”:电子媒介社会时间纪律的形成》,《传播与管理研究》(台湾),2009年1月,頁79-110。 《新十字路口:传播研究中的时间概念及其可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第48-55页。 《肤浅的纵深:媒介时间之社会影响》,《资讯社会研究》(台湾),2008年1月,第101-132页。 《媒介时间的来临:电子传播媒介的时间想象》,《新闻学研究》(台湾),2007年1月(作者为卞冬磊、张红军),第101-140页。 《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1期(作者为卞冬磊、张稀颖),第32-44页。 《转型期大众传媒报道和大学形象关系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作者为卞冬磊、张稀颖),第68-71页。 《直面日报的“星期日冷清”》,《传媒观察》,2003年第1期。 (注:除标注外均为独立作者)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