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凤媛

个人简介

凤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毕业,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授。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民国时期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老舍研究以及江南文学研究等领域的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近三年来在包括《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刊物和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入选2008年上海市“晨光计划”,2015年获得中国老舍研究会首届“青年研究者奖”,2008年、2010年上海社会科学界第六届、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获得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年度贡献奖”,“能达奖教金”,多次获得“最受学生欢迎课程奖”,主要教授课程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精读》《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等。 主要研修经历 2010.9-2011.9年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 2015.5-2015.6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IASACT(亚洲文化与神学高级研修班)访问学者 2018.3-2019.3年美国耶鲁大学Divinity School访问学者 主要荣誉和奖项: 2008年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计划 2008年荣获上海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2009年荣获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2010年荣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2008年荣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2015年荣获中国老舍研究会首届“青年研究者奖” 2017年荣获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年度贡献奖” 2020年荣获华东师范大学思政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 2020年荣获华东师范大学能达奖教金 2021年荣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卓越育人奖” 2022年荣获华东师范大学“三八红旗手” 多次获得中文系“最受学生欢迎课程奖”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民国时期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晚近来华西士汉语观研究、老舍研究以及现代江南文学研究等领域的问题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论文 《燕京大学时期的郭绍虞和1930年代新文学的学院化》,《学术月刊》,2020年第9期; 《新文学如何成为一种知识?——对1920-1930年代燕京大学英文系文学教育考察的另一种视角》,《现代中文学刊》,2020年第5期; 《19世纪最后20年新教传教士关于汉译《圣经》“浅文理”体的讨论与实践再探》,《史林》,2020年第4期; 《新课程与新文学观:周作人1920年代燕大新文学课程建设再探》,《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5期。 《“新青年”如何被“教育”?——从老舍早期创作看其反思“五四”的一种视角》,《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施约瑟官话译经实践的新文学意义》,《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 《用“戏剧”的方法打开老舍——从小说<<>离婚>到话剧<<>老李对爱的幻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9期; 《江南故事,如何重续?——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第2期; 《林语堂圣约翰时期的语言文学观考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老舍:归去来兮》,《传记文学》,2019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20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一个通俗小说家如何诞生?——从圣约翰大学时期的予且说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早期老舍与宝广林之关系考论——以宝广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宗教思想为切入点》,《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这句话说出了老舍享誉世界的原因》,《博览群书》,2017年第12期; 《基督教大学里的新文学:“五四”时期圣约翰大学的国文教育改革初探》,《文学评论》,2016年第3期; 《身份焦虑与老舍早期小说的宗教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9期; 《<上海文学>的都市想象:以1990年代为中心,《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9期; 《“茶馆”重塑与老舍1949年后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9期; 《重读“趣味”:从周作人到汪曾祺》,《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游戏与抒情:从王朔、孙甘露看90年代京沪城市书写之差异》,《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文化:兼及对江南文化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城市化视域中的新世纪文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2011年第1期; 《“比缓慢更缓慢”——孙甘露之于90年代以来先锋小说的转型》,《上海文学》,2008年第9期; 《城市发展视野中的京味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 + 恋爱”模式的青春特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 《启蒙话语遮蔽下的现代生存叙事—关于〈故乡〉的一种解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2004年第2期; 《论老舍前期人道主义》,《民族文学研究》 2004年第1期; 《撤退与进击—试论〈檀香刑〉的叙事艺术及意义》,《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予且早期创作与1920年代圣约翰大学的新文学气氛》,收入《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新北京”城里的“老北京人”:从<龙须沟>、<茶馆>看老舍1949年后的创作困境,《老舍与都市文化》(论文集),2012年第5期; 《当代京味文学发展的未来展望》,《首善之区与首善文化》(论文集),2009年第12期; 《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质素初探——以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创作为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年11月; 《反思与对话:“五四”戏剧改革运动中的圣约翰大学之维》,《戏剧艺术》2022年第3期。 主要专著 《从边缘到合流: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新文学教育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 《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夜深人不静——走进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学术兼职

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