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杜英

个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博士,柏林自由大学历史系博士、博士后。曾为哈佛大学东亚系(2010-2011,2018)、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系(2017-2018)、香港中文大学(2014.7,2015.2)、台湾中正大学访问学者。研究计划获得中国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社科基金、欧盟玛丽•居里研究基金与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基金等资助。专著《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 上海, 1949-1956》(上海:三联,2011)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类)。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史、冷战文化、华语文学与电影。 荣誉及奖励 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类),《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 上海, 1949-1956》 上海浦江人才计划 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计划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上海都市文化一方领地之变迁——论共和国初期上海小报的改造》 华东师大通识教育经典阅读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华东师大本科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华东师大中文系2019-2020 年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奖 华东师大中文系2021-2022 学年“最受学生欢迎课程奖”

研究领域

中国当代文学史、冷战文化研究、华语文学与电影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英文论文 Projecting Maoist China: The PRC’s Transnational Film Distribution (1949-1966), Screen, no.1 (2023).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Magazine World Today: American Cold War Politics and the Cultural Nationalism Of Overseas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7, no.3 (2020). “Diaspora, Localization, and Literary Cold War: USIS Transnational Publishing Projec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accepted, forthcoming. “Hong Kong Leftist Cinema in the Cold War Era: In-betweenness, Sensational Success and Censorship”.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Xiii, no. 1 (2019): 93-108. “Pursuing the Special Agent—Adaptation of Mao Dun’s Fushi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ing Espionage”,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 29, no.2 (Fall 2017), pp. 159-205 “Censorship, Regulations and the Cinematic Cold War in Hong Kong (1947-1971),” The China Review, 2017, Vol. 17, no 1, pp. 117-151. “Shanghaiing the Press Gang: the Maoist Regimentation of the Popular Shanghai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Early PRC (1949-1956),”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14, vol. 26, no.2, pp. 89-141. Book Reviews: Staging Chinese Revolution: Theater, Film, and the Afterlives of Propaganda, by Xiaomei Chen. The China Review: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18, no. 1 (2018): 172-79. 中文论文 以别样文字写历史之重——阅读赵园先生著述的几则笔记,文艺争鸣,1(2023) 当冷战现代主义遭遇文化民族主义——关于香港现代文学美术协会及其文化再造的考察与思考,中国比较文学,3 (2022): 139-160. 爱情的表征及其禁忌——“十七年”爱情电影的形式初探,文艺争鸣,4(2022):7-16. 1950年代香港现代主义的炼金术——以昆南《夜之夜》为中心的考察,现代中文学刊,6(2020):107-116. 1960年上海批判十八、十九世纪欧美文艺作品的回顾与考察,当代文坛, 5(2020):70-76. 20世纪60年代前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建构与问题——以《早春二月》的改编与接受为中心,文艺研究,6(2018):35-44. 香港现代主义与中国关怀——以《文艺新潮》诗歌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1(2018):61-73. 文学理想乐园与自由民主精神之重建——以《文艺新潮》为中心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2017):102-109. 冷战视野与两岸三地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2017): 50-61 重构文艺场域与文艺机制: 1949-1956,中国文学研究,2 (2012): 87-91.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赵树理: 现代文学与人民文学的中间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2011): 85-94.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深入生活”: 空间转移、身份重构与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研究,5 (2011): 116-120 风景、抒情及其他: 1949年前后的沈从文,民族文学研究,4 (2011): 129-138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一种新文艺典范的建构,文学评论,2 (2010): 83-90 面对“改造”的小报文人:自我建构与写作实践,现代中文学刊,1 (2010): 110-120. 上海新闻出版业改造之考察(1949-195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4 (2010): 44-50. 上海广播电台业的接管与改造,二十一世纪,10 (2009): 65-74. 关于20世纪中期文化转折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 (2009): 122-130. 表现形式与经验世界的纠葛——论孙甘露的<呼吸>,首都师范大学学报,4 (2009): 150-156.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2006):204-220.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再建立: 建国初期对上海小型报的接管和改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 (2007): 129-149. 对于1949年前后上海的想象和叙述,文艺争鸣,5 (2005): 49-59.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人生如戏:由黄碧云的<桃花红>谈起,香江文坛,6 (2005): 45-51. “70年代后”的世故,小说评论,4(2002): 23-30. 专著 《文学 影像 空间:当代文艺风景管窥》,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 《冷战文艺风景管窥:中国内地与香港,1949-1967》,台湾学生书局,2020 《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 上海, 1949-1956》, 上海三联书店,2011.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