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艳玲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2018-09至2019-09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教师学院(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2011-01至2012-0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教师学院(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2017-09至2018-07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质性研究方法 2005-09至2008-06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专业:比较教育学 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2002-09至2005-04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硕士) 专业:比较教育学 研究方向:教育政策 1998-09至2002-06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本科) 教育学专业(免试推荐上研究生) 工作经历 2008.07至2021.12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原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2013年10月评为教授;2016年9月通过博士生导师资格认定 2021.12至2024.02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2024.02- 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荣誉及奖励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二等奖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云南师范大学联大青年学者 第七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术论文奖 (2023年)

研究领域

教师教育;教师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教研制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从“又红又专”到全面素养:新中国“好教师”标准的政策变迁,《教育学报》,2022年第2期 乡村教师离职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5342位乡村教师的调查,《教师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 为了教育过程公平:美加澳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背景、策略与启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教师发展研究》,2021年第4期 Yanling Wang, Xiangming Chen. The Draw of Hometown: Understanding Rural Teachers’ Mobility in Southwest China,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2020-12-10 (SSCI) 云南省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意愿调查:基于3115份数据的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管理》2020年第9期全文转载。) 我国教研机构的类型与职能:基于全国抽样调查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第17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4期全文转载) 从三级到五级:我国教研制度建设的进展与展望,《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12期。 回归乡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22期 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理念倡导与实践创新,《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第1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 来华就读缅籍儿童的边界认知与教育境遇:来自云南边境地区的声音,《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政策工具改进:以云南省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2期 中缅边境云南段缅籍学生跨境入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德宏州的调查,《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 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文化身份认同——基于民族地区“外来教师”的案例考察,《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8期 西南地区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云南省昆明市3区县1047位教师的调查,《教师发展研究》 2017年第1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 特岗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教师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 中小学青年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五个县的调查,《学术探索》,2016年第10期。 局内与局外:多元文化学校情境中教师的跨文化适应与课程实施取向探究,《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4期。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高师教育学课程开发,《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3期。 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 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教学策略及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转载3000字) 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内涵及途径,《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5期。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一种整合的观点,《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中文核心) 培养文化敏感型教师: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议题与挑战,《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2期。 美国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教学策略:评析与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教学的文化知识:创造教学的当下意义及其改进的无限可能,《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0期。 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北美教师教育界的争议与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7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在职培训中提高中小学教师反思水平的实践研究,《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2-132页。 教师形象的内涵考察,《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2期。 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英国的经验与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6期。 默会、识知与智慧性行动:西方多重视野中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高师“支教实习”热的冷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4期。 美国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怎么上,《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7期。 专业发展学校:美国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范例,《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西方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7期。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0期。 苏格兰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以阿伯丁大学本科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为例,《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英国“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型,《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10期。 教育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对一位高中历史教师的叙事探究,《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2期。 英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特征,《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近20年来教师知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2期。 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经验,《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6期。 加拿大终身学习政策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教学认识论的变革与超越,《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9期。 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教材开发的经验,《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6期。 美国中学课程领导机制探微,《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3期 加拿大发展终身学习的策略及启示,《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社区共建:英国改造薄弱学校的新举措,《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家校合作的新形式——英国的家长参与政策,《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教育行动区:英国改造薄弱学校的有效尝试,《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9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