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皮勇

个人简介

1974年出生于湖北省通城县,中共党员。现任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为刑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网络安全法学、人工智能安全法学。担任中国犯罪学会副会长兼信息犯罪防控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刑法学会理事、中国网络与信息法学会理事、中国博士后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研究所网络犯罪研究中心特邀专家,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网络安全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员客座研究员。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三级)、新疆大学法学院院长、“天山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新疆刑法学会会长、新疆法学会常务理事。 基本经历 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1998-2001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2003-2005年) 德国弗莱堡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访问学者(2010-2011年) 入选教育“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 武汉大学第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6年) 受武汉大学委派挂职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08-2010年) 两次受委派援疆,在疆工作4年,新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2005年)、院长(2012-2015年)、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2013—2015年) 新疆法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刑法学研究会会长(2013-2015年) 曾任武汉大学副院长、教授(2007-2020年)、博士生导师 学习研究经历 1991.9—1995.6在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学院读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辅修法学课程 1995年考取律师资格 1995.9—1998.6在中山大学电子系读硕士,获计算机图像传输与处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98.9—2001.6在武汉大学法学院读博士,师从赵廷光教授研究刑法学、网络犯罪,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2001.7—2020.12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副教授(2002)、教授(2007),博士生导师 2003.9—2005.6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何家弘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规则”,获得博士后基金奖励 2005.9—2006.7教育部、中组部派遣的第5批援疆干部,任新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2008.10—2010.9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 2010.9—2011.10德国弗莱堡马克斯普朗克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2年.6—2015.6教育部对口支援新疆大学援疆干部、新疆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天山学者”特聘教授,新疆法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刑法学研究会会长 2021.1至今在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任教,现任特聘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研究专长为刑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网络安全法学、人工智能安全法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A类期刊 2020年1.《<网络犯罪公约>框架下的美国网络犯罪法》,《国外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刑事法学2020年第12期转载)2019年 Legislation on the New Types of Cybercrime and Its Application, Social Science in China,Vol.XL, No.3, August 2019,pp152-1732018年 《论新型网络犯罪立法及其适用》,《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刑事法学2019年第2期全文转载)2013年 《中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发展历程与展望》,《中国法学》2013年网络安全法专刊 《从“棱镜门”事件看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中国法学》2013年网络安全法专刊 《欧洲刑事一体化背景下的德国网络犯罪立法研究》,《中外法学》201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2003年 《<网络犯罪公约>中的证据调查制度与我国相关刑事程序法比较》,《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B类期刊 《论医疗人工智能的刑法问题》,《法律科学》2021年第1期2020年 《中国网络空间犯罪立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比较法研究》202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2期转载) 《人工智能刑事法治的基本问题》,《比较法研究》2018年第5期 《新机会理论视角下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洗钱犯罪及其防控》,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 《网络时代微恐怖主义及其立法治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3期)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管理义务及刑事责任》,《法商研究》2017年第5期。 《论煽动恐怖活动的犯罪化——兼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相关条款》,《法律科学》2015年第3期。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网络恐怖活动及其犯罪立法研究——兼评我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和《反恐怖主义法(草案)》相关反恐条款》,《政法论丛》201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 《我国刑法中“兼有型罪过”立法问题研究》,《法商研究》,2014年第2期。 《全球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恐怖活动及其整体法律对策》,《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1期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我国网络犯罪相关刑事程序立法的新发展》,《法学评论》2012年第6期。 《论刑法中的“应当知道”》,《法学评论》2012年第1期 《论我国刑法修正案七中的网络犯罪立法》,《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009年人大复印资料2009第10期全文转载) 《论网络自杀协议犯罪场与控制对策》,《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论网络恐怖活动犯罪及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转载。) 《论侦查中的计算机数据的实时收集措施》,《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 《论我国刑法中的计算机病毒相关犯罪》,《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论网络信用卡诈骗罪及其刑事立法》,《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中心刑事法学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互联网上淫秽信息涉罪的几个问题》,《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电子商务环境下信用卡诈骗罪的几个问题》,《法学家》2002年第3期。 《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犯罪》,《法学杂志》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中心刑事法学2000年第6期全文转载) 《关于利用计算机实施盗窃罪的几个问题》,《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中心刑事法学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电子商务安全的几点刑法对策》,《法商研究》2000年第6期。 《论金融领域计算机犯罪》,《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论我国刑法中的计算机犯罪》,《现代法学》1998年第4期。 《略论网络上的计算机犯罪与对策》,《法学评论》1998年第1期。 CSSCI期刊 《网络黑灰产刑法规制实证研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美国网络犯罪立法对我国的镜鉴》,《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2期。 《网络游戏虚拟物数据本质之回归——兼论非法获取网络游戏虚拟物的行为认定》,《科技与法律》2019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交易平台诈骗犯罪的治理路径》,《刑法论丛》2018年第2卷,总第54卷,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网络金融平台不作为犯的刑事责任及其边界——以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为切入点》,载《学术论坛》2018年第4期 《大数据环境下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法益和危害行为问题》,《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大数据环境下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及其防控——以流动空间为视角》,《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互联时代的微恐怖主义及其治理——兼评《刑法修正案(九)》和《反恐怖主义法》相关条款》,《刑法论丛》2016年第3卷。 《论贪污罪的数额与情节要件》,《刑法论丛》2016年第1期,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刑法保障》,《吉首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洗钱犯罪立法问题及完善》,《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论信息化环境中引起核心国家秘密泄露危险的刑法规制》,《江汉论坛》2015年第12期。 《论危险驾驶罪立法的扩张》《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海峡两岸量刑改革比较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论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的主观要件》,《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我国宪法人权保障立法的发展与刑罚制度的进步》,《法学杂志》,2013年第3期。 《我国新网络犯罪立法的若干问题》,《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12期。 《试论信息法益的刑法保护》,《广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关于中国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研究报告》,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3卷(总第27卷),第198-257页 《我国网络犯罪刑法立法研究——兼论我国刑法修正案(七)中的网络犯罪立法》,《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 《网络杀人犯罪研究》,《刑法论丛》(第10卷),第139页~164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其对我国反腐败法律机制的影响》,《法学杂志》2004年第1期 《网络儿童色情犯罪及其刑事立法研究》,《刑法论丛》第7期,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刊物 《人工智能应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及其对策》,《保密工作》2019年第10期《2018年度最有影响力刑事案件的犯罪学分析——滴滴出行平台相关网约车司机犯罪案件的犯罪学分析,《中国检察官》2019年第1期 《全国首例撞库打码案的法律适用分析》,《中国检察官》2019年第3期,第7-9页。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中国检察官》2019年第5期,第9-12页。 《对“白帽子”行为如何定性》,《人民检察》2017年第4期。 《网络时代微恐怖主义及其立法对策》,《中国信息安全》2017年第9期。 《新時期反恐戰略下大陸地區恐怖主義犯罪立法述評--兼论《刑法修正案(九)和《反恐怖主义法》中相关立法》,《澳门法学》2016年第2期。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ina’s Legislation on Cyber-Security》, 世界犯罪论坛第一届亚洲区会议论文集2013年6月。 《对处理性侵幼女事件的法律思考》,《人民法院报》,2013年7月10日 “New China Criminal Legislations in the Progress of Harmonization of Criminal Legislation against Cybercrime”, 发表于欧洲理事会网站www.coe.int, 链接:http://www.coe.int/t/DGHL/cooperation/economiccrime/cybercrime/Documents/CountryProfiles/default_en.asp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onvention on Cybercrime and Chinese Relevant Legislation”,发表在欧洲理事会官方网站www.coe.int, http://www.coe.int/t/dghl/cooperation/economiccrime/cybercrime/Documents/CountryProfiles/default_en.asp 《我国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的几个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构建完善的证据排除与认定规则——<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定>解读》,《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和谐语境下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保护》,《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1月。 《网络聊天室青少年被害人的保护》,《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4期。 《从计算机犯罪到网络犯罪:互联网对刑法的冲击》,《信息网络安全》2007年第2期。 《论网络实名制不应“独行”》,《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第5期。 《论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性质》,《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第10期。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6月28日。 《我国亟需加强公共信息安全刑事立法》,《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11月。《论刑事侦查中的命令提交电子证据措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论青少年与网络犯罪场》,《青少年犯罪研究》2005年第5期。 《论网络犯罪与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之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安全保护条例>施行10年回顾》,载《武大刑事法论坛》(第一卷)2005年版,第240~252页。 《论滥用信息安全设备相关犯罪及其刑事立法》,《马克昌教授八十华诞祝贺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2页~1011页。 《网络淫秽信息涉罪的几个问题》,《人民检察》2005年第3期。 《论网络“聚众”性犯罪及其刑事立法》,《人民检察》2004年第2期。 《电子证据的搜查扣押措施研究》,《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论计算机数据的保护》,《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论网络犯罪与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信息网络安全》,2004年第10期。 《<网络犯罪公约>中的犯罪模型——兼与我国网络犯罪立法比较》,《珞珈法学论坛》2003年版。 《信用卡诈骗:手段翻新法律亦应更新》,《检察日报》2003年2月21日。 《〈网路犯罪公约〉中的犯罪模型与中国大陆网路犯罪立法比较》,[台湾]《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第11期。 《网络色情儿童犯罪及控制》,《检察日报》2002年10月31日。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