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门洪华

个人简介

职称与职务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A岗教授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同济大学基地主任 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人才称号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011年)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4年)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7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1年) 社会兼职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顾问、特邀教授(2010年)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2010年) 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2011年) 山东黄金集团外部董事(2017年)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2017年) 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年) 上海市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2019-2023年)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理事 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政治学会理事(2020年) 《国际问题研究》编委(2021年) 《教学与研究》特邀编审 《国际观察》编委 《国际安全研究》编委 北京大学出版社“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译丛”执行编委 北京大学出版社“大战略研究丛书”主编 人民出版社“大国战略丛书”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战略报告》和“中国战略传统丛书”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国家战略书系”和“东北亚战略书系”主编 荣誉奖励 人才培养奖励 中央党校2010-2011年度学位研究生优秀教学奖(2011年) 中央党校2011-2012年度学位研究生教学优秀奖(2012年) 国务院特殊津贴(社会科学教学,2014年) 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2018年) 《新时代中国与世界》获评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2019年) “中国国际战略导论”获评同济大学第六期“名课优师”(2019 年) 同济大学教材奖一等奖(2020年) 同济大学育才奖一等奖(2020年) 《中国国际战略导论》获评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 “中国国际战略导论”获评同济大学第三期“立德树人”示范课程(2021年)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获评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 上海市“银鸽奖”(2022年) 《中国国际战略导论》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23年) 科研奖励 北京大学第八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一等奖(2000年) 北京大学第二届“康佳杯”学术十杰称号(2000年) 中共中央党校2000-2001年度科研工作优秀奖(2002年) 中央党校科研优秀成果奖(2005年)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5年)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6年)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2018年)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20年) 国家首批教材建设奖二等奖(2021年) 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论文二等奖(2023年) 主要国际出访身份 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2003年)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客员研究员(2006-2007年) 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Eisenhower Fellow)(2011年) 英国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高级访问学者(英国政府志奋领高级访问学者项目,Senior Chevening Fellow)(2013-2014年) 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访问教授(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Japan Foundation Fellow)(2015年) 教育背景 1987年9月-1991年7月:山东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跨文化传播学专业,传播学硕士 1998年9月-2001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法学博士 2002年1月-2004年6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管理学博士后

研究领域

国际关系理论、大战略理论、大国战略比较、中国战略思想史、软实力理论与实践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中国战略研究 “中国三大全球倡议的战略逻辑”,载《现代国际关系》2023第7期,第5-21页 “国家互动创新与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载《国际关系研究》2022第5期,第29-53页 “中国-爱尔兰互惠战略伙伴关系的评估与展望”,载《国际论坛》2022第5期,第79-99页 “中印伙伴关系复杂性的战略分析”,载《探索与争鸣》2021第9期,第32-43页 “中欧网络安全合作:进程、评估与走向”,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第21-35页 “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布局”,载《探索与争鸣》2022第1期,第43-50页 “中国共产党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百年探索(1921-2021年)”,载《国际观察》2022第1期,第31-53页 “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与实践”,载《社会科学》2021第11期,第3-16页 “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统一战线——一项战略研究议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第6期,第4-27 “中国-印尼伙伴关系升级的战略分析”,载《东南亚研究》2021第3期,第93-113页 “关于中美战略竞争时代的若干思考”,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第2期,第20-30页 “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演进与深化路径”,载《国际展望》2020年第5期,第1-22页 “百年变局与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塑造”,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30-39页 “中国的世界理想及其实现维度”,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4期,第27-52页 “百年变局视角下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2009-2019年)”,载《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10期,第44-53页 “‘一带一路’与中国-世界互动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5期,第4-21页 “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总结与前瞻”,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第3-13页 “新时代的中国对美方略”,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9年第1期,第15-24页 “China's Approach to Dealing with Crisis and Change in Global Governance”,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39. No.4, 2018, pp.185-200 “探国家盛衰之理 究世界风云之源——门洪华教授访谈”,载《学术月刊》2018年第11期,第179-184页 “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研究与反思”,载《学术月刊》2018年第11期,第68-76页 “中国峰会外交(1993-2018年):发展进程、战略评估与未来展望”,载《当代亚太》2018年第6期,第133-157页 “关于‘一带一路’规则制定权的战略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7期,第19-40页 “应对全球治理危机与变革的中国方略”,载《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第36-46页 “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战略布局的展开”,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第16-30页(《新华文摘》2017年第21期全文转载) “促成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国理想、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载《当代世界》2017年第10期,第14-17页 “China`s Posi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Orientation of Its Grand Strategy”, Modern China Studies, Vol.24, No.1, 2017, pp.39-58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项国际研究议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1期,第5-24页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外交”,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16年第4期,第98-111页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责任与担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3期,第4-25页 “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变革”,载《国际政治科学》2016年第1期,第63-93页 “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载《国际观察》2015年第6期,第13-26页 “开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兼论未来十年中国的大战略走向”,载《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8期,第60-65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中国东亚秩序战略的框架”,载《国际观察》2015年第1期,第25-36页 “中国伙伴关系战略评估与展望”,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2期,第65-95页 “China’s National Identity in Transiti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No.2, 2014, pp.187-209. “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年)”,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54-66页 “关于中国大战略的理性思考”,载《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2期,第10-18页 “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1期,第70-77页 “中国青海藏区稳定的涉外因素分析与对策”,载《国际观察》2010年第6期,第64-71页 “中国大国关系的历史演进(1949-2009)”,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1-17页 “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变迁研究(1949-2009)”,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1期,第44-54页 “中国国际战略演进及其经验总结”,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8-32页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前瞻”,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56-71页 “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1期,第53-67页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议程与方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51-58页 “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建构”,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第13-20页 “构筑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第39-46页 “国家利益与战略视野——关于中日关系的调研与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第4-11页 “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第13-20页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下)”,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第15-26页、2007年第3期第37-46页 “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16-21页 “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3页 “研究中国东亚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意义”,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3期,第26-35页 “中国对外开放与融入世界”,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4期,第15-25页 “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17-22页 “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7-53页 “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第33-44页 “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中国大战略研究的意义”,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45页 “新安全观·利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第54-58页 “中国崛起的战略应对之道”,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第9-16页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14-19页 “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83-89页 “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178-187页 大国战略比较研究 “全球新兴生物技术竞争态势与管控机制的探索”,载《学习与探索》2023第12期,第23-32页 “李显龙政府中美平衡战略评析”,载《太平洋学报》2023第8期,第1-14页 “脆弱制衡还是韧性共存——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模式探索”,载《社会科学》2023第6期,第107-121页 “亚太战略稳定与新时代中美关系”,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第22-35页 “美国认知域战略布局与大国博弈”,载《现代国际关系》2022第6期,第1-11页 “中美软实力比较(2017-2020)”,载《国际关系研究》2021第4期,第3-31页 “第三方市场合作:理论建构、历史演进与中国路径”,载《当代亚太》2020第6期,第4-40页 “国家如何治理网络空间?——基于美日德俄印的比较分析”,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0年第4期,第79-88页 “日本相对衰落与中国的应对”,载《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第3-21页 “日本变局与中日关系的走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1期,第67-86页 “中国对美国的主流战略认知”,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第69-82页 “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182-202页 “国际战略惯性与苏联的命运”,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84-192页 “扩大共同利益,进一步稳定中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第24-30页 “美国霸权与美欧关系”,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0-18页 “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第60-66页 “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载《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第17-24页 “霸权之翼——兼论国际制度的战略价值”,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5期,第47-52页 “关于美国大战略的框架性分析”,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第22-29页 “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第133-142页 “应对国家失败的补救措施——兼论中美安全合作的战略性”,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1期,第7-32页 “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争鸣及其启示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2期,第18-26页 “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载《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5期,第51-55页 “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第74-88页 “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载《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第22-32页 东亚战略研究 “中日和解之路的探索”,载《日本学刊》2023第2期,第1-33页 “四大力量博弈与东亚战略稳定”,载《国际关系研究》2021第6期,第24-28页 “化竞争为协调的新时代中日关系”,载《日本学刊》2020年第5期,第31-55页 “增进中韩战略互信:研究框架与政策建议”,载《韩国研究论丛》 2019年第二辑,第64-84页 “中韩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战略应对”,载《东北亚论坛》2017年第4期,第66-77页 《中国公共外交与对日方略》,载《日本学刊》2016年第6期,第1-15页 “四大力量博弈与东亚秩序”,载《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第5期,第49-65页 “东亚秩序建构的前景”,载《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第56-62页 “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历史进程、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62-74页 “共同利益与东北亚合作”,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第93-108页 “East Asian Order Forma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 Vol.17, No.1, Winter 2010, pp.47-82 “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第70-86页 “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战略应对”,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8期,第16-22页 “中国崛起与东亚安全秩序的变革”,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第16-26页 “美国霸权与东亚:一种制度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9期,第36-47页 “聚焦东亚:中美的冲突与合作”,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第84-89页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中的战略稳定:进程、评估与担当”,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13期,第6-29页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发展与国际共生论的贡献”,载《国际观察》2023年第6期,第65-68页 “国际关系中的大国竞争:一项战略研究议程”,载《当代亚太》2021第6期,第4-47页 “外部环境演变与中国的战略应对——兼论国际战略学科发展的前景”,载《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0期,第59-68页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与方向”,载《国际观察》2020年第5期,第33-52页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关于中国国际政治理论建构的思考”,载《国际观察》2016年第2期,第1-13页 “地区秩序建构的逻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7期,第4-23页 “中国国际战略理论:渊源、嬗变与突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2期,第60-80页 “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28-31页 “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载《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第7-31页 “罗伯特·基欧汉学术思想述评”,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3-118页 “论国际关系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之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42-43页 “合法性、有效性与局限性——评估国际机制作用的理论框架”,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冬季卷,第137-176页 “建构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纲领——关于《权力与相互依赖》的一种解读”,载《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1-122页 “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现状的评估报告”,载《欧洲》2002年第3期,第90-105页 “全球化与国际机制:理论上的启示”,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45-50页 “论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131-138页 “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第7-22页 “集体安全辨析”,载《欧洲》2001年第5期,第10-17页 “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3期,第40-44页 “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第23-29页 “国际机制理论流派评析”,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香港)2000年夏季卷,第155-164页 “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社会理论的比较”,载《欧洲》2000年第2期,第12-18页 “国际机制理论的批判与前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11期,第17-22页 其他 《联合国机制浅析》,载《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第44-50页 《联合国人权机制:一种框架性分析》,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第75-82页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载《国际观察》2002年第3期,第1-8页 《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创新》,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6期,第17-21页 《社会结构、政党危机与2009年大选前景——关于德国政党体制变迁的调研与思考》,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5期,第37-44页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