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栗潇远

个人简介

荣誉奖励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第二届“区域和平与发展”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22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2019、2022年) 北京大学第二届“博望天下”区域与国别研究生博士生论坛博望奖(2022年)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2021年)、二等奖(2020年) 吉林大学第二届“北辰”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博士生论坛三等奖(2021年) 北京大学第十四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三等奖(2021年) 华东政法大学“海派集英”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博士生论坛二等奖(2021年) 复旦大学“卓越博士”科研项目培养计划(2021年) 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优秀学生(2020年) 复旦大学优秀共青团员(2020年) 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旦大学校内选拔赛一等奖(2019年) 中国教育部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 上海市研究生论坛(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上海中共党史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二等奖(2017年) 主要国际(境外)出访身份 2018年9月—2019年1月:瑞典隆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学期交换项目 2018年8月:欧洲阿尔卑巴赫论坛(European Forum in Alpbach),奖学金获得者(scholarship holder) 2017年6月—2017年8月:美国耶鲁大学 研究生暑期项目 教育背景 2019年9月—2022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法学博士(政治学理论) 2016年9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法学硕士(政治学理论) 2012年9月—2016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法学学士(政治学与行政学)

研究领域

后发展国家建设、政治精英分析、基层治理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Social Embeddedness and Protest Avoid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ume 67, Issue 9, pp. pp. 1704–1730. (SSCI/Q1,第三作者) 《实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因果推断:挑战与精进》,《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第17-28页(CSSCI,通讯作者/第二作者) “双层政治代理人互动如何影响减贫绩效?——来自吕梁-太行连片特困山区的案例证据”,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第103-117页(CSSCI,独作) “第115届美国国会涉华提案行为模式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年第4期,第62-98页(CSSCI,通讯作者/第二作者) “积极老龄观融入志愿服务参与对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效应——基于福州市调研数据的分析”,载《老龄科学研究》2022年第1期,第45-60页(独作) “从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到区域竞争——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密码”的跨学科探索”,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39-44页(独作) “社会关系网络对志愿性社区参与意愿的影响效应——基于上海市2519位城区常住居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载《城市问题》2021年第11期,第26-35页(CSSCI,独作) “英国后“脱欧”时代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北爱尔兰政治体制的分析视角”,载《比较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2期,第288-311页(CSSCI,独作) “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与展望——来自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全岗通”工作机制的探索》,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21年第5期,第74-79页(独作) “亲缘嵌入式社会网络对都市流动人口参与群体性事件的规避与弱化”,载《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20年第4期,第148-166页(第四作者)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