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金泽刚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1-200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1996-1999年,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6-1990年,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2年通过国家首次统一司法资格考试 2014年8月和2016年11月随团到台湾交流访问;2017年10月至1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访学 工作经历 2012年8月至今,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10月至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授(2006年晋升教授) 1999年7月博士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实践工作(其中,2001年至2003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证券市场监管与诉讼救济课题研究) 1990年至1996年,武汉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湖北省司法干部学校,从事法理学、行政法学和刑法学教学工作

研究领域

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金融经济学与司法制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8年第2期收载 《论惩治黑社会犯罪的刑事立法》,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 《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例分析》,载《山东法学》1998年第4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8年第10期收载 《若干个罪的罪过性质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6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9年第3期收载 《法定刑的立法原则与新刑法中法定刑的立法缺陷探微》,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3期部分转载 《结果犯的概念及其既遂形态研究》,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3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9年第7期收载 《行为犯的概念及其既遂形态研究》,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2000年第1期收载 《沉默权的限制与限制的沉默权》,载《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 《论定罪情节与情节犯》,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2000年第5期收载 《对沉默权的理性呼唤》,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1期 《发回重审案件是否适用上诉不加刑原则》,载《法学》2001年第1期 《行政案件之法律审与事实审辨析》,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1期 《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行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结果加重犯的结构及其未遂形态问题》,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共同强奸和强制猥亵妇女案评析》,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行为及法律责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内幕交易的经济分析与法律规制》,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第二作者) 《罪刑法定原则适用的基本问题》,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刑法中“委派从事公务”的学理分析与司法认定》,载《法学》2002年第9期 《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三个观念问题》,载《法学》2003年第1期,并被人大报刊资料(刑法)2003年05期转载 《发回重审与上诉不加刑原则关系论》,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3 期 《试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司法认定》,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打击证券犯罪的价值选择和现实思考》,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并被人大报刊资料(刑法)2004年第12期转载 《日本行政犯性质的学说及其评析》,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 《补诉·补判·补刑——从诉讼期限制度看刑事法的谦抑精神》,载《法学》2005年第7期 《有关卖淫犯罪的疑难问题新探》,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行政犯立法构想新论》,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6期 《论共犯关系之脱离》,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A New Probe into the Criminal Liabilities for the Intentional Spread of AIDS ,CHINAN LEGAL SCIENCE,2005.(《中国法学》2005年海外版) 《让地方执法的暴力冲动远离和谐社会——法治视域下的“当场击毙”》,《法学》2007年第7期 《贪污房产案件的定罪问题与思考》,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1期 《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 《公司高管犯罪的现状、成因与对策思考——以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犯罪为例》,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以刑制罪的学理阐释》,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7期 《为何同案不同判》,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载2011年第2期 《论刑法中的多次犯罪》,载《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并被人大报刊资料(刑法)2011年第11期转载 《刑法平等与反对特权》,载《学习月刊》2013年第2期 《困惑与展望:见义勇为之法律制度新探》,载《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3期 《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载《东方法学》2014年第5期,并被人大报刊资料(刑法)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法官错判的原因与防治》,载《法学评论》2015年第2期 《刑法自然科学思维的方法论与实践原则》,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完善轻罪治理体系的国际经验》,载《人民论坛》201804中(总第591期) 《信息化时代中债权救济与债务人个人信息保护之协调》,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类型演变与犯罪危机预防》,载《东方法学》2020年第1期 《澳大利亚少年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译文),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9年第5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赵增田翻译,金泽刚审校,原作者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犯罪研究所所长托马斯·克罗夫茨(ThomasCrofts)教授)

学术兼职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禁毒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嘉定区法学会副会长;安徽省侦查逻辑办案研究会常务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