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国强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78.09~1982.07 天津大学 结构工程 本科 1982.09~1985.09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 硕士 1985.11~1988.12 同济大学 结构工程 博士 工作经历 1985.09~1985.11 深圳华森建筑设计与顾问公司 助理工程师 1988.12~1994.12 同济大学 讲师、副教授 1994.12~至今 同济大学 教授 1993.01~1999.06 同济大学 建工系 副主任、系主任 1999.06~2008.12 同济大学 副校长 2008.06~至今 同济大学多高层钢结构及钢结构抗火研究室 主任 2008.06~至今 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2013.09~至今 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2014.08~2014.09 获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Distinguished Vistiting Fellowship Award资助 短期访问研究 2009.02~2009.02 澳大利亚Monash大学 短期访问研究 2004.01~2004.0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访问研究 2003.07~2003.10 意大利Trento大学 短期访问研究 2002.01~2002.11 香港大学 短期访问研究 1998.07~1998.09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资助 访问研究 1993.08~1994.09 英国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 英国皇家学会 Royal Fellowship 访问研究 学术荣誉 1991、1993、1995年连续三届荣获 “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称号 1993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荣获 “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 称号 1996年荣获 “上海杰出青年” 提名奖 1997年荣获“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0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2001年荣获 第四届“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 称号 2002年荣获教育部 “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称号 2002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象 2007年荣获第三届“上海高校教学名师奖”称号 2009年荣获“上海市模范教师”称号 2011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2014年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的“中国钢结构三十年杰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2015年荣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年度人物”称号 2018年负责的科研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2019年9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22年荣获2022年度国际消防工程师学会John L. Bryan奖,是自2007年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者 2022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科研奖励 国家级科技成果(3项):二等奖3项 成果“消能-承载双功能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大跨度钢结构防火防腐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冶金科技进步特等奖(李国强排名9) 省部级科技成果(2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三等3奖,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成果“建筑结构防火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21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李国强排名2) 成果“装配式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获201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国强排名2) 成果“全螺栓连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获2018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2) 成果“重要建筑运营风险管控与安全保障技术及应用”,获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2) 成果“《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获2017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李国强排名6) 专利“加劲钢套筒屈曲约束支撑构件(专利号:ZL200810033069.9)”,获2015年中国专利优秀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钢结构腹板波折轻量化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1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标准化钢结构房屋体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2012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国强排名6) 成果“多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关键技术研制与应用”,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钢结构防火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现代多高层钢结构设计的若干基础理论”,获2008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的研制与工程应用”,获2008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国产耐火钢应用技术研究”,获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钢结构(钢混结构)高层住宅的成套技术研究”,获2005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新型墙体材料用于钢结构建筑的关键理论与技术”,获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地震工程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获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国强排名2) 成果“《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及其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基础”,获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应用”,获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钢结构框架体系分析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获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高层建筑安全性动力检测理论与应用”,获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程》及其编制原理”,获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预应力钢屋盖的实验研究”,获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国强排名6) 成果“高层建筑钢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获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李国强排名2) 其他科技成果(7项) 成果“钢结构高效螺栓连接关键技术”,获2022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新型金属结构防火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2022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李国强排名3) 成果“建筑结构金属消能与隔振减震关键技术”,获2015年中冶集团技术发明一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大跨度钢屋盖体系防火、防腐及抗风工程关键技术”,获2012年度中冶科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标准化钢结构房屋体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2012年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李国强排名4) 成果“《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CECS200:2006)”,获2008年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李国强排名1) 成果“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获2006年度国家冶金科技进步特等奖(李国强排名9)

研究领域

多高层钢结构 钢结构抗震、钢结构抗火 工程抗爆与防恐安全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钢结构抗震相关著作 李国强 李进军(2007):《Advanced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eel Frames》.John Wiley & Sons Ltd.(英国) 李国强 王彦博 (2020):《Behavior and Design of High-Strength Constructional Steel》. ELSEVIER (荷兰) 李杰 李国强(1992):《地震工程学导论》.地震出版社 李国强 沈祖炎(1998):《钢结构框架体系弹性及弹塑性分析与计算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国强 李杰(2002):《工程结构动力检测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资助 李国强 李杰 苏小卒(2002第一版,2008第二版,2009第三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李杰 陈素文 陈建兵(2014第四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李杰 陈素文 陈建兵(2023第五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黄宏伟 郑步全(1999第一版,2001第二版):《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黄宏伟 吴迅 刘沈如(2005第三版):《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黄宏伟 吴迅 刘沈如 孙飞飞(2016第四版):《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黄宏伟 吴迅 刘沈如 孙飞飞 张冬梅(2022第五版):《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2004):《多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刘玉姝 赵欣(2006):《钢结构框架体系高等分析与系统可靠度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石文龙 王静峰(2009):《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顾明 孙利民(2014):《拉索振动、动力检测与振动控制理论》.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科学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李国强 张哲 范昕(2018):《波纹腹板钢结构性能、设计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钢结构抗火相关著作 李国强 王培军(2012):《Advanced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Fire Safety of Steel Structures》.Springer(德国)/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李国强 王玲玲 徐晴 葛俊伟(2023):《Intumescent Coating and Fire Protection of Steel Structures》,国际知名科技出版公司Taylor & Francis Group旗下CRC Press (英国)出版. 李国强 蒋首超 林桂祥(1999):《钢结构抗火计算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国强 韩林海 楼国彪 蒋首超(2006):《钢结构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卫永 李国强(2015):《高强度 Q460 钢结构抗火设计原理》.科学出版社 李国强等(2021):《钢框架建筑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与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学术兼职

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院 外籍院士 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Rise Buildings》主编 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主编 国内学术期刊《建筑钢结构进展》创刊主编 中国钢结构协会 副会长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副理事长 上海市民防协会 会长 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 理事长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ructE) Fellow 欧洲钢结构协会结构抗火委员会(TC3) 委员 香港钢结构学会Honorary Fellow 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Fellow 第九届上海市创造学会 理事长 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 主任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学术委员会 主任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