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宋汉文

个人简介

2009-今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2008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2004-2007) 1996-1998 复旦大学-宝钢联合流动站,博士后 1993-1996 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 1988-1993 太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研究生、讲师 1978-1988 山西汽车制造厂,工人、技术员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振动模态分析》理论与实验技术是工程结构动力学分析、控制、优化、检测、诊断、评价等等方面的基础。作为应用工具,已经成为解决工程振动问题的主要手段;作为学科,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融合自动控制、信号处理、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手段,目前的发展方向为“实验模态分析理论与技术的精细化研究”。 实际工程结构,如航空航天各类飞行器、水面水下舰船和各种运载车辆等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旋转机械、工程机械、建筑桥梁等结构在风、浪、冰、热、地震等复杂作用下引起的振动;其自身的动力驱动和环境载荷都是无法进行测量和控制的,只能通过结构的实测响应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和参数辨识。《工况模态分析》技术直接面对工程结构在工作过程中承受未知复杂荷载下的响应测量进行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尤其是各种灾难性的自激振动与颤振,是近十几年来实验模态分析领域最为活跃,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一个研究热点。“工况模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将为工程结构设计、试验、优化等基础研究领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汽车、机械、桥梁、建筑等结构工程中都将有广阔的应用。对于传统的基础力学试验原理、概念、手段和数据处理等研究领域也深具创新性,同时具有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属性。 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中越来越多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自动控制回路中的时间迟滞等因素将引发非常复杂、有趣的现象,极大地丰富了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研究内容。我们注重以模态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机理分析,通过数据测量和信号分析进行参数辨识研究。

学术兼职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 模态分析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测控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 上海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力学学会理事兼振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上海宇航学会卫星总体专业委员会委员 《振动测试与诊断》编委 《飞行器环境工程》编委 《振动与噪声控制》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